|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三、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概念阐释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 一、语文教材 | 第15-19页 |
| (一)语文教材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 (二)语文教材的性质 | 第16-19页 |
| 二、助读系统 | 第19-23页 |
| (一)概念及构成 | 第19页 |
| (二)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 (三)助读系统的作用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两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及助读系统编排比较 | 第23-33页 |
| 一、两版教材编写理念 | 第23-26页 |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 第23-25页 |
|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 第25-26页 |
| 二、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编排结构比较 | 第26-33页 |
| (一)两版教材编排结构比较 | 第26-28页 |
| (二)“阅读模块”助读构成形式 | 第28-30页 |
|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助读构成形式 | 第30-31页 |
| (四)“名著导读”助读构成形式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 第33-58页 |
| 一、提示语比较 | 第33-43页 |
| (一)编者语 | 第33-34页 |
| (二)单元导语 | 第34-39页 |
| (三)课文导读 | 第39-43页 |
| 二、注释比较 | 第43-48页 |
| 三、插图比较 | 第48-55页 |
| 四、补充材料 | 第55-58页 |
| (一)读读写写部分 | 第55页 |
| (二)补充资料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特色 | 第58-63页 |
| 一、较强的整体意识,使各系统更加融合 | 第58-59页 |
| 二、针对不同课型,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 | 第59页 |
| 三、注重语言文字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 第59-60页 |
| 四、重视语文素养的落实,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渗透 | 第60-61页 |
| 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第61页 |
| 六、讲究序列化,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对教与学的启示 | 第63-68页 |
| 一、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启示 | 第63-66页 |
| (一)树立整体意识,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第63页 |
| (二)参照两种课型助读系统,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 第63-64页 |
| (三)教授助读系统使用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第64-65页 |
| (四)提高教师语用意识,培养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第65页 |
| (五)引导学生借助助读系统,适当拓展 | 第65-66页 |
| 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启示 | 第66-68页 |
| (一)提高使用助读系统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 第66页 |
| (二)学会综合贯通,促使顺向迁移 | 第66页 |
| (三)根据不同课型,灵活使用助读系统 | 第66-67页 |
| (四)借助助读材料,做好预习和复习 | 第67-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