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15-18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15-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 ·学术史回顾 | 第18-24页 |
|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6-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 第27-29页 |
| ·主要名词的界定 | 第29-38页 |
| 第2章 晚清时期的清流 | 第38-71页 |
| ·清流的兴起 | 第38-46页 |
| ·晚清前的清流 | 第38-40页 |
| ·晚清清流兴起的原因 | 第40-46页 |
| ·清流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操守 | 第46-55页 |
| ·词垣精英,台谏要角 | 第47-52页 |
| ·清流的政治道德与职责 | 第52-55页 |
| ·清流与晚清政局 | 第55-71页 |
| ·干预宫廷事务 | 第56-58页 |
| ·参与枢臣党争 | 第58-64页 |
| ·对外积极主战 | 第64-71页 |
| 第3章 “道不变,器各有选择”——清流与洋务运动 | 第71-119页 |
| ·守望传统的治国之道 | 第71-92页 |
| ·清流的思想倾向 | 第71-84页 |
| ·从传统治术中寻求“医世药方” | 第84-92页 |
| ·“师夷”思潮下的思想冲突 | 第92-104页 |
| ·“师夷”思潮的兴起 | 第93-97页 |
| ·清流与洋务派的思想冲突 | 第97-101页 |
| ·清流与守旧派在洋务问题上的分野 | 第101-104页 |
| ·清流与洋务派在洋务主张上的异同 | 第104-119页 |
| ·清流与洋务派的趋同 | 第104-112页 |
| ·清流与洋务派的分歧 | 第112-119页 |
| 第4章 “法刓则必变,有可变者有竭天下贤智之力不可变者”——清流与维新运动 | 第119-151页 |
| ·“变亦变,不变亦变” | 第119-127页 |
| ·维新运动的思想发轫 | 第120-124页 |
| ·救亡呼唤变法 | 第124-127页 |
| ·清流与维新派的早期联系与合作 | 第127-141页 |
| ·清流与维新派合作的基础 | 第127-132页 |
| ·清流与维新派的交往与合作 | 第132-139页 |
| ·维新派与张之洞 | 第139-141页 |
| ·清流与维新派的分歧 | 第141-151页 |
| ·对“伪经改制”的不满 | 第142-144页 |
| ·大变还是小变 | 第144-148页 |
| ·速变还是缓变 | 第148-151页 |
| 第5章 从守“道”到变“道”的嬗变——以张之洞和张謇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 第151-170页 |
| ·在守“道”与变“道”之间——张之洞与清末新政 | 第152-162页 |
| ·“新政”思路 | 第153-160页 |
|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 第160-162页 |
| ·张謇与清末预备立宪运动 | 第162-170页 |
| ·呼吁立宪 | 第163-166页 |
| ·主持江苏咨议局 | 第166-167页 |
| ·发起国会请愿 | 第167-170页 |
| 第6章 清流在晚清政治变革中的特征和角色分析 | 第170-189页 |
| ·清流在晚清政治变革中表现出的特征 | 第170-182页 |
| ·西潮冲击下政治变革思想的演化 | 第170-173页 |
| ·变法呐喊声下的权力之争 | 第173-176页 |
| ·效西法以求变通的渐进缓慢过程 | 第176-179页 |
| ·变革思想中交织的浓浓的爱国情怀 | 第179-182页 |
| ·清流在晚清政治变革中的角色地位 | 第182-189页 |
| ·阻挡和推动变革的双面角色 | 第182-185页 |
| ·“自强”的献策者和实施者 | 第185-189页 |
| 结论 | 第18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3-200页 |
| 致谢 | 第200-201页 |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