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0页 |
·研究综述与反思 | 第11-21页 |
·对研究思路及研究结构的综述与反思 | 第11-14页 |
·对“道家人性论类型的判定”的综述与反思 | 第14-18页 |
·对“人性的异化与复归”的综述与反思 | 第18-19页 |
·对“道家人性论与儒、法及佛教的比较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 第19-21页 |
·选题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构与内容、创新点 | 第23-3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解题及文献说明 | 第25-26页 |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6-30页 |
第2章 人性的来源 | 第30-82页 |
·道气二元论 | 第30-64页 |
·道的内涵、特点 | 第30-47页 |
·气的内涵、特点 | 第47-48页 |
·道气二元论 | 第48-54页 |
·道气二元论对后世的影响 | 第54-64页 |
·道、气赋人以善性:道家性善论的论证 | 第64-75页 |
·道赋人以善性 | 第65-69页 |
·气赋人以善性 | 第69-71页 |
·道家性善论的独特内涵及对“人性自然论”“性超善恶论”的批评 | 第71-75页 |
·道对人性的护养 | 第75-82页 |
·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 第75-77页 |
·道对人性的护养 | 第77-79页 |
·人性的变与不变 | 第79-82页 |
第3章 人性的异化 | 第82-119页 |
·人性异化的形上根源 | 第82-83页 |
·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异化 | 第83-107页 |
·多欲多为的政治异化人性 | 第84-91页 |
·世俗圣人提倡仁义异化人性 | 第91-98页 |
·社会环境异化人性的其它因素 | 第98-107页 |
·好恶之情异化人性 | 第107-119页 |
·心、性、情三者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好恶之情异化人性的具体内容 | 第109-114页 |
·好恶之情根源于人的生存本能 | 第114-117页 |
·好恶之情败坏他人的本性 | 第117-119页 |
第4章 人性的复归 | 第119-181页 |
·人性复归的形上根源 | 第119-124页 |
·个人如何复归天性 | 第124-153页 |
·去世俗之情 | 第125-139页 |
·忘世俗之情 | 第139-147页 |
·顺本性之情 | 第147-151页 |
·先秦儒道人性境界说之比较 | 第151-153页 |
·整个社会如何复归天性 | 第153-181页 |
·无为的内涵 | 第154-156页 |
·无为政治复归天性的现实手段 | 第156-169页 |
·无为政治是复归天性的理想措施 | 第169-177页 |
·理想社会中的人性 | 第177-18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81-195页 |
·人性衍化三段论的具体内容 | 第181-185页 |
·道家人性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思想史地位 | 第185-191页 |
·以道论性的思维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 第185-188页 |
·异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188-189页 |
·复性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189-191页 |
·道家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 第191-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1页 |
致谢 | 第201-20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