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目录 | 第13-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学术意义 | 第16页 |
|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 ·嘉道时期历史研究综述 | 第16-29页 |
| ·史料出版与整理 | 第16-20页 |
| ·现有研究回顾 | 第20-28页 |
| ·对嘉道时期历史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9-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 第2章 清嘉道时期政治危机表现 | 第32-74页 |
| ·清嘉道时期的吏治危机 | 第32-54页 |
| ·官场道德危机 | 第32-48页 |
| ·官场人才危机 | 第48-54页 |
| ·清嘉道时期的社会危机 | 第54-62页 |
| ·动荡不安的流民游民群 | 第54-57页 |
| ·星罗棋布的秘密结社 | 第57-59页 |
| ·风起云涌的农民暴动 | 第59-62页 |
| ·清嘉道时期的民族危机 | 第62-68页 |
| ·满汉矛盾 | 第62-66页 |
| ·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冲突 | 第66-68页 |
| ·清嘉道的政改失败 | 第68-74页 |
| ·整顿陋规的失败 | 第68-69页 |
| ·裁革冗员的失败 | 第69-70页 |
| ·革除捐纳的失败 | 第70页 |
| ·严禁鸦片的失败 | 第70-74页 |
| 第3章 清嘉道时期政治危机原因 | 第74-152页 |
| ·由盛转衰 | 第74-82页 |
| ·吏治腐败 | 第78-80页 |
| ·社会动荡 | 第80-81页 |
| ·国库亏空 | 第81页 |
| ·思想禁锢 | 第81-82页 |
| ·因循守成的指导思想 | 第82-88页 |
| ·嘉庆的因循守成思想 | 第83-84页 |
| ·道光的因循守成思想 | 第84-85页 |
| ·因循守成思想的影响 | 第85-88页 |
| ·不合时宜的治国方略 | 第88-113页 |
| ·放任自流的人口政策 | 第88-95页 |
| ·重本抑末的经济方略 | 第95-101页 |
| ·道德万能的治国方略 | 第101-108页 |
| ·闭关锁国方略 | 第108-113页 |
| ·制度缺陷与政治危机 | 第113-132页 |
| ·道德禁欲主义 | 第114-115页 |
| ·低俸制度 | 第115-119页 |
| ·陋规制度 | 第119-120页 |
| ·捐纳制度 | 第120-122页 |
| ·崇满抑汉制度 | 第122-125页 |
| ·君主专制制度 | 第125-128页 |
| ·清代科举制度 | 第128-131页 |
| ·文字狱暴政 | 第131-132页 |
| ·从世界格局中看清嘉道时期的政治危机 | 第132-152页 |
| ·西方民主思想兴起与中国的万马齐喑 | 第132-139页 |
| ·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与中国专制的强化 | 第139-144页 |
| ·工业化运动与扼杀工商业的政策 | 第144-147页 |
| ·科技繁荣与视科技为奇技淫巧 | 第147-152页 |
| 第4章 清嘉道时期政治危机性质 | 第152-173页 |
| ·封建王朝末世危机 | 第152-159页 |
| ·封建王朝末世的共性 | 第152-153页 |
| ·嘉道政治危机的末世特征 | 第153-159页 |
| ·封建专制制度性危机 | 第159-165页 |
| ·诱发封建专制制度危机的内外部条件 | 第159-162页 |
| ·嘉道政治危机的结构性特征 | 第162-165页 |
| ·历史转型期的危机 | 第165-173页 |
| 结论 | 第173-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页 |
| 致谢 | 第185-186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