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28页 |
1.1 已有研究概述 | 第10-23页 |
1.1.1 维吾尔语物量表达手段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1.2 汉语物量表达手段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1.1.3 维汉语物量表达手段对比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1.1.4 小结 | 第22-23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3-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4 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符号转写 | 第25-26页 |
1.6 语料来源 | 第26-28页 |
2.维汉语物量范畴 | 第28-34页 |
2.1 物量范畴的性质 | 第28-29页 |
2.1.1 物量范畴是量范畴的一个次范畴 | 第28-29页 |
2.1.2 物量范畴是语义范畴 | 第29页 |
2.2 物量范畴的定义 | 第29-30页 |
2.3 物量范畴的分类 | 第30-34页 |
2.3.1 物量范畴的形式分类 | 第30-32页 |
2.3.2 物量范畴的语义分类 | 第32-34页 |
3.维汉语模糊物量表达手段对比 | 第34-63页 |
3.1 维吾尔语复数附加成分“-l?r/-lar”与汉语“们”对比 | 第34-51页 |
3.1.1 维吾尔语复数附加成分“-l?r/-lar” | 第34-40页 |
3.1.2 汉语的“们” | 第40-42页 |
3.1.3 维吾尔语复数附加成分“-l?r/-lar”与汉语“们”的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42-51页 |
3.2 维吾尔语约数词与其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对比 | 第51-61页 |
3.2.1 维吾尔语数值形式模糊物量的语言表达形式 | 第51-56页 |
3.2.2 汉语数值形式模糊物量的语言表达形式 | 第56-58页 |
3.2.3 维汉语数值形式模糊量表达形式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58-61页 |
3.3 小结 | 第61-63页 |
4.维汉语确量表达手段对比 | 第63-86页 |
4.1 维汉语个体量词对比 | 第63-75页 |
4.1.1 维吾尔语个体量词 | 第63-67页 |
4.1.2 汉语个体量词 | 第67-70页 |
4.1.3 维汉语个体量词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70-75页 |
4.2 维汉语度量衡量词对比 | 第75-84页 |
4.2.1 维吾尔语度量衡量词 | 第75-79页 |
4.2.2 汉语度量衡量词 | 第79-81页 |
4.2.3 维汉语度量衡量词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81-84页 |
4.3 小结 | 第84-86页 |
5.维汉语主观物量表达手段对比 | 第86-110页 |
5.1 客观物量与主观物量 | 第86-88页 |
5.1.1 主观物量的类型 | 第86-88页 |
5.2 维吾尔语评价型主观物量表达手段与其在汉语中对应形式对比 | 第88-91页 |
5.2.1 维吾尔语评价型主观物量表达手段 | 第88-89页 |
5.2.2 汉语评价型主观物量表达手段 | 第89-90页 |
5.2.3 维汉语评价型主观物量表达方式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90-91页 |
5.3 维汉语名词重叠对比研究 | 第91-102页 |
5.3.1 维吾尔语名词重叠 | 第91-96页 |
5.3.2 汉语名词重叠 | 第96-100页 |
5.3.3 维汉语名词重叠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100-102页 |
5.4 维汉语量词重叠对比研究 | 第102-110页 |
5.4.1 维吾尔语量词重叠 | 第102-106页 |
5.4.2 汉语量词重叠研究 | 第106-108页 |
5.4.3 维汉语量词重叠对比分析及解释 | 第108-110页 |
5.5 小结 | 第110页 |
6.结语 | 第110-118页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0-115页 |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5-116页 |
6.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有待研究之处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后记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