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1.1 绘画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1.1.2 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的家庭差异会影响幼儿绘画 | 第10页 |
1.1.3 从家庭绘画中解读幼儿心理的可能性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3.1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2-13页 |
1.3.2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3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4.1 留守幼儿 | 第13-14页 |
1.4.2 家庭动力绘画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5-29页 |
2.1 留守幼儿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1.1 留守幼儿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2 留守幼儿问题的现有研究 | 第16-17页 |
2.2 幼儿绘画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2.2.1 幼儿绘画的意义 | 第17-18页 |
2.2.2 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2.2.3 早期幼儿绘画投射 | 第19-22页 |
2.3 家庭动力绘画的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2.3.1 家庭动力绘画投射测试 | 第22-23页 |
2.3.2 家庭动力绘画的信效度研究 | 第23-24页 |
2.3.3 家庭动力绘画的临床研究 | 第24-29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9-3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3.3 研究架构 | 第29-30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3.4.1 家长同意书 | 第30页 |
3.4.2 儿童基本情况资料表 | 第30页 |
3.4.3 家庭动力绘画访谈提纲 | 第30-31页 |
3.4.4 家庭动力绘画 | 第31页 |
3.5 研究过程 | 第31-33页 |
3.5.1 研究流程 | 第31-32页 |
3.5.2 试验性研究 | 第32-33页 |
3.5.3 正式施测研究 | 第33页 |
3.6 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3.6.1 计分方式 | 第33-34页 |
3.6.2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5-71页 |
4.1 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背景资料分析 | 第35-36页 |
4.2 家庭动力绘画实验性评量表数据分析 | 第36-47页 |
4.2.1 人物之间互动关系 | 第36-39页 |
4.2.2 人物的间距、障碍物 | 第39-40页 |
4.2.3 图画样式 | 第40-43页 |
4.2.4 人物特征 | 第43-46页 |
4.2.5 象征符号 | 第46-47页 |
4.3 家庭动力绘画作品分析 | 第47-71页 |
4.3.1 人物之间互动关系和动作 | 第47-50页 |
4.3.2 人物的间距、障碍物 | 第50-53页 |
4.3.3 图画样式 | 第53-60页 |
4.3.4 人物特征 | 第60-68页 |
4.3.5 象征符号 | 第68-71页 |
第5章 讨论与建议 | 第71-79页 |
5.1 家庭动力绘画的差异讨论 | 第71-76页 |
5.1.1 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动作 | 第71-72页 |
5.1.2 人物的间距、障碍物 | 第72页 |
5.1.3 图画样式 | 第72-74页 |
5.1.4 人物特征 | 第74-75页 |
5.1.5 象征符号 | 第75-76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76-77页 |
5.3 研究建议 | 第77-78页 |
5.4 研究不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1 家长同意书 | 第81-82页 |
附录2 儿童基本情况资料表 | 第82-83页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第83-84页 |
附录4 家庭动力绘画实验性评量表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