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独龙族教育变迁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20页 |
| 第一章 独龙族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原始教育 | 第20-28页 |
| 第一节 独龙族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 第20-24页 |
| 一、高山峡谷独龙江和生物多样性 | 第20-21页 |
| 二、通向外界的路 | 第21-22页 |
| 三、独龙族族源和独龙族政治统治沿革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独龙族原始教育 | 第24-28页 |
| 一、独龙族原始教育内容和形式 | 第24-26页 |
| 二、独龙族原始教育特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独龙族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 第28-45页 |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独龙族近代学校教育 | 第28-31页 |
| 一、清末民国时期贡山学校教育萌芽 | 第28-30页 |
| 二、独龙江地区尚未出现真正的学校教育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近现代学校教育 | 第31-36页 |
| 一、学校教育的开端(1950年-1965年) | 第31-33页 |
| 二、学校教育的曲折发展(1966年-1980年) | 第33-34页 |
| 三、学校教育平稳发展(1980年-1999年)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独龙族现代学校教育 | 第36-45页 |
| 一、九年义务教育与“控辍保学”和“撤点并校” | 第37-40页 |
| 二、教育经费与师资 | 第40-43页 |
| 三、补偿式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文化常识对独龙族教育变迁的影响 | 第45-59页 |
| 第一节 人类复演说复演出的独龙族群体性格特征 | 第45-49页 |
| 一、纯朴:看不见拿的不能算偷 | 第45-46页 |
| 二、脆弱:极端地表达不能忍受的小委屈 | 第46-47页 |
| 三、义气: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团结互助 | 第47-49页 |
| 第二节 生产技术化和外来宗教的影响 | 第49-53页 |
| 一、生产技术化:从石器到机器 | 第49-51页 |
| 二、外来宗教的影响:酒该不该喝 | 第51-53页 |
| 第三节 家庭形态变化和人口流动 | 第53-59页 |
| 一、核心家庭的家族形态遗迹 | 第53-54页 |
| 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夫婿远在桃源外 | 第54-56页 |
| 三、城市的流浪者与乡村的边缘人 | 第56-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附录 镜头下的独龙族变迁 | 第65-69页 |
| 后记 | 第69-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