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0.1 课题提出的缘起 | 第9页 |
0.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页 |
0.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0.5 理论目标 | 第11页 |
0.6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1 “羡余否定”术语来源及研究发端 | 第12-13页 |
1.2 对羡余否定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 第13-17页 |
1.2.1 类别、句法、语义限制条件 | 第13-14页 |
1.2.2 羡余否定现象的解释 | 第14-16页 |
1.2.3 羡余否定格式的作用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羡余否定格式的识别流程 | 第17-24页 |
2.1 羡余否定格式的定义 | 第17页 |
2.2 羡余否定格式的识别实验流程 | 第17-24页 |
2.2.1 准备原始语料和分类 | 第18-20页 |
2.2.2 对准备好的语料进行分词和标注 | 第20页 |
2.2.3 研究识别策略 | 第20-21页 |
2.2.4 编程实现 | 第21-22页 |
2.2.5 训练、测试和结果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没(有 )XP之前”羡余否定格式的识别 | 第24-34页 |
3.1 识别策略 | 第25-26页 |
3.2 识别算法和流程图 | 第26-29页 |
3.3 识别结果及分析 | 第29-34页 |
3.3.1 识别结果 | 第29-31页 |
3.3.2 识别结果分析 | 第31页 |
3.3.3 识别结果对机器理解的作用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好不XP”羡余否定格式的识别 | 第34-46页 |
4.1 语料介绍 | 第34-35页 |
4.2“褒义词/贬义词说”和识别策略 | 第35-39页 |
4.3 识别算法和流程图 | 第39-40页 |
4.4 识别过程和结果 | 第40-46页 |
4.4.1 抽取“好不”后接二字串表 | 第40-41页 |
4.4.2 识别结果 | 第41-43页 |
4.4.3 识别结果分析 | 第43页 |
4.4.4 识别结果对机器理解和分词的作用 | 第43-46页 |
第五章 “差(一)点(儿)没(有)XP”羡余否定格式的识别 | 第46-58页 |
5.1 语料介绍 | 第47页 |
5.2“企望说”和识别策略 | 第47-51页 |
5.2.1“企望说” | 第47-49页 |
5.2.2“差(一)点(儿)没(有)XP”识别策略 | 第49-51页 |
5.3 识别算法和流程图 | 第51-53页 |
5.4 识别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5.4.1 识别结果 | 第53-55页 |
5.4.2 识别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4.3 识别结果对机器理解的作用 | 第56-58页 |
第六章 “难免不/没(有)XP”羡余否定格式的识别 | 第58-68页 |
6.1 语料介绍 | 第58-59页 |
6.2 识别策略 | 第59-62页 |
6.2.1“难免不XP”识别策略 | 第59-62页 |
6.2.2“难免没(有)XP”识别策略 | 第62页 |
6.3 识别算法和流程图 | 第62-64页 |
6.4 识别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6.4.1 识别结果 | 第64-65页 |
6.4.2 识别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6.4.3 识别结果对机器理解的作用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附录一 语料来源 | 第71页 |
附录二 术语表 | 第71-72页 |
附录三 ansj分词标注系统调用代码 | 第72-73页 |
附录四 Python代码示例(以“没有XP之前”识别规则一为例) | 第73-75页 |
附录五 ansj词性标注集(部分)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