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2章 企业员工激励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激励思想的演变过程 | 第14-15页 |
2.1.1 恐吓和惩罚阶段 | 第14页 |
2.1.2 奖赏为主阶段 | 第14页 |
2.1.3 工作过程奖赏阶段 | 第14页 |
2.1.4 关注员工与组织的一致性阶段 | 第14-15页 |
2.2 主要激励理论概述 | 第15-17页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第15-16页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第16页 |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第16-17页 |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第17页 |
2.3 激励机制概述 | 第17-19页 |
2.3.1 激励机制的内涵 | 第17页 |
2.3.2 激励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 第17-19页 |
第3章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现状 | 第19-31页 |
3.1 信发集团人力资源现状 | 第19-24页 |
3.1.1 信发集团简介 | 第19页 |
3.1.2 信发集团组织架构 | 第19-20页 |
3.1.3 信发集团人力资源状况 | 第20-24页 |
3.2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27页 |
3.2.1 员工满意度和需要状况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页 |
3.2.2 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24-26页 |
3.2.3 需要状况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3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3.1 激励结构单一,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 | 第27-28页 |
3.3.2 薪酬制度不合理,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 第28页 |
3.3.3 员工晋升渠道不畅,忽视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发展 | 第28-29页 |
3.4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3.4.1 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制约 | 第29页 |
3.4.2 缺乏公正、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 | 第29-30页 |
3.4.3 企业内部沟通不畅 | 第30-31页 |
第4章 信发集团员工工激励优化方案设计 | 第31-40页 |
4.1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优化方案的设计目标 | 第31-32页 |
4.1.1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 第31页 |
4.1.2 形成企业内部健康的竞争机制 | 第31-32页 |
4.2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2.1 公平公正原则 | 第32页 |
4.2.2 差别激励原则 | 第32页 |
4.2.3 长短期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4.2.4 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4.2.5 企业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33页 |
4.3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优化方案 | 第33-39页 |
4.3.1 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物质激励优化方案 | 第33-36页 |
4.3.2 以自我实现为主的工作激励优化方案 | 第36-38页 |
4.3.3 以人文关怀为主的精神激励优化方案 | 第38-39页 |
4.4 优化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 | 第39-40页 |
第5章 信发集团员工激励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40-44页 |
5.1 完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 第40-41页 |
5.1.1 确保绩效考核制度的公平 | 第40页 |
5.1.2 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有机结合 | 第40页 |
5.1.3 注重考核结果的意见反馈 | 第40-41页 |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5.2.1 优化员工工作软环境 | 第41-42页 |
5.2.2 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第42页 |
5.3 提升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 | 第42-44页 |
5.3.1 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 第43页 |
5.3.2 充分认识激励的重要作用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