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与智能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13-17页 |
1.2.3 国内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8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 | 第21-29页 |
2.1 信号相位与控制步伐 | 第21-22页 |
2.2 交通灯信号控制参数 | 第22-25页 |
2.2.1 时间参数 | 第22-24页 |
(1) 信号周期 | 第22页 |
(2) 绿信比 | 第22-23页 |
(3) 最短绿灯显示时间 | 第23页 |
(4) 绿灯间隔时间 | 第23页 |
(5) 损失时间 | 第23-24页 |
2.2.2 交通流参数 | 第24-25页 |
(1) 交通流量 | 第24页 |
(2) 饱和流量 | 第24页 |
(3) 通行能力 | 第24页 |
(4) 车道交通流量比 | 第24页 |
(5) 饱和度 | 第24-25页 |
2.2.3 性能指标参数 | 第25页 |
(1) 延误时间 | 第25页 |
(2) 停车次数 | 第25页 |
(3) 排队长度 | 第25页 |
2.3 信号周期时长的计算 | 第25-27页 |
2.3.1 最短信号周期时长 | 第26页 |
2.3.2 最佳信号周期时长 | 第26-27页 |
2.3.3 实用信号周期时长 | 第27页 |
2.3.4 信号周期时长限制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 | 第29-35页 |
3.1 单交叉口信号控制方式 | 第29-32页 |
3.1.1 定时控制 | 第29页 |
3.1.2 感应控制 | 第29-32页 |
3.2 定时控制与感应控制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策略 | 第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四章 交通信号配时模型的分析与建模 | 第35-53页 |
4.1 交通信号灯配时系统的数据采集 | 第35-37页 |
4.1.1 环形线圈(感应)车辆检测技术 | 第35-36页 |
4.1.2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 | 第36-37页 |
4.2 交通信号灯配时模型分析 | 第37-45页 |
4.2.1 交通灯安排情况及相位分析 | 第38-40页 |
4.2.2 关键车流的分析 | 第40-41页 |
4.2.3 各车流的通行时间的确认 | 第41-42页 |
4.2.4 以T型交叉口实测情况为例,确认孤立路口的关键车流 | 第42-45页 |
4.3 交通信号灯配时模型建立 | 第45-49页 |
4.4 交通信号灯配时模型验证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Vissim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3-81页 |
5.1 常见交通仿真软件的比较 | 第53-55页 |
5.2 微观仿真软件VISSIM介绍 | 第55-59页 |
5.2.1 VISSIM仿真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5.2.2 VISSIM仿真流程 | 第57页 |
5.2.3 VISSIM仿真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57-58页 |
5.2.4 VISSIM操作界面介绍 | 第58-59页 |
5.2.5 VISSIM模型的路网属性标定 | 第59页 |
5.3 定义物理路网 | 第59页 |
5.4 定义交通属性 | 第59-60页 |
5.5 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5.6 交通仿真的必要性 | 第61页 |
5.7 某市火车站前T型路口实地调查分析及仿真 | 第61-79页 |
5.7.1 实地调查 | 第61-62页 |
5.7.2 交通仿真 | 第62-69页 |
5.7.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7页 |
5.7.4 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分析 | 第77-7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总结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