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与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环形交叉口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环形交叉口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及信号设置依据 | 第18-30页 |
2.1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 第18-26页 |
2.1.1 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 第18-21页 |
2.1.2 常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 | 第21-23页 |
2.1.3 环形交叉口瓶颈通行能力 | 第23-26页 |
2.2 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条件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 | 第30-44页 |
3.1 几种最佳周期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3.1.1 F-B 法 | 第30-31页 |
3.1.2 HCM 法 | 第31页 |
3.1.3 ARRB 法 | 第31-32页 |
3.1.4 左转二次控制信号周期模型 | 第32页 |
3.2 常规信号灯控制 | 第32-36页 |
3.2.1 协调相位差计算 | 第33-35页 |
3.2.2 相位相序 | 第35-36页 |
3.3 感应信号控制 | 第36-41页 |
3.3.1 定时调节算法 | 第36-38页 |
3.3.2 ALINEA 感应调节算法 | 第38-41页 |
3.4 绿灯时长算法 | 第41-42页 |
3.5 周期时长算法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环形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验证 | 第44-60页 |
4.1 新民广场交通现状 | 第44-48页 |
4.1.1 交通信息采集 | 第44-45页 |
4.1.2 新民广场现状分析 | 第45-47页 |
4.1.3 进口道通行能力 | 第47-48页 |
4.2 新民广场配时与渠化 | 第48-52页 |
4.2.1 新民广场配时方法 | 第48页 |
4.2.2 新民广场渠化设计方案 | 第48-52页 |
4.3 基本评价指标 | 第52-53页 |
4.3.1 评价体系 | 第52页 |
4.3.2 评价指标相关概念 | 第52页 |
4.3.3 评价指标选取 | 第52-53页 |
4.4 仿真验证 | 第53-57页 |
4.4.1 VISSIM 介绍 | 第53-54页 |
4.4.2 交通仿真 | 第54-56页 |
4.4.3 控制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5 适用性分析 | 第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0页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