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股权投资重分类的思考 | 第11-12页 |
1.2.2 对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质疑 | 第12-13页 |
1.2.3 对合并商誉的探讨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局限性 | 第16-18页 |
2 我国长期股权投资确认与计量现状及国际比较 | 第18-26页 |
2.1 长期股权投资的界定 | 第18页 |
2.2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 第18-20页 |
2.2.1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第19页 |
2.2.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第19页 |
2.2.3 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 第19-20页 |
2.3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 第20-24页 |
2.3.1 成本法 | 第21页 |
2.3.2 权益法 | 第21-22页 |
2.3.3 后续计量核算方法的转换 | 第22-23页 |
2.3.4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 第23-24页 |
2.4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 第24-26页 |
3 我国长期股权投资确认与计量变迁及原因分析 | 第26-40页 |
3.1 会计制度变动的动因分析 | 第26-29页 |
3.1.1 会计准则变迁的制度原因 | 第26-27页 |
3.1.2 会计制度变迁的体制原因 | 第27-28页 |
3.1.3 会计准则变迁是会计规范的需要 | 第28-29页 |
3.2 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和计量的历史演变 | 第29-34页 |
3.2.1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2 成本法和权益法转换的会计处理方法沿革 | 第31-32页 |
3.2.3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中投资收益确认的沿革 | 第32-33页 |
3.2.4 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计量的沿革 | 第33-34页 |
3.3 长期股权投资确认与计量变动及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3.3.1 长期股权投资确认与计量变动的背景 | 第34页 |
3.3.2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制定目的变动原因 | 第34-35页 |
3.3.3 长期股权投资确认范围变动的原因 | 第35页 |
3.3.4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变动原因 | 第35-36页 |
3.3.5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变动原因 | 第36-38页 |
3.3.6 其他变动及原因 | 第38-40页 |
4 我国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和计量存在问题分析 | 第40-48页 |
4.1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和计量问题分析 | 第40-42页 |
4.1.1 对“三无投资”确认与计量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4.1.2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盲区”的探讨 | 第41-42页 |
4.2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问题分析 | 第42-44页 |
4.2.1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核算方法的变更问题 | 第42页 |
4.2.2 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问题 | 第42-43页 |
4.2.3 权益法下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 第43-44页 |
4.3 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问题分析 | 第44-48页 |
5 建议 | 第48-56页 |
5.1 “三无投资”应重分类为历史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第48页 |
5.2 在“盲区”中应关注交易双方关系的判断 | 第48-49页 |
5.3 提高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门槛 | 第49-50页 |
5.4 规范长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增加披露内容 | 第50-51页 |
5.5 对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问题的建议 | 第51-52页 |
5.6 对权益法下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建议 | 第52-53页 |
5.7 培育成熟金融市场,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条件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