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酒精性肝病(ALD)的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1 中医对ALD的病理认识 | 第17页 |
1.2 ALD的发病机制 | 第17-21页 |
1.2.1 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害 | 第18-19页 |
1.2.2 KUPFFER细胞与炎症免疫机制 | 第19页 |
1.2.3 细胞色素酶CYP 2E1与氧化应激 | 第19-20页 |
1.2.4 组织缺氧 | 第20页 |
1.2.5 营养不良 | 第20页 |
1.2.6 遗传与个体差异 | 第20-21页 |
1.2.7 肝炎病毒与ALD | 第21页 |
1.3 ALD病理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1.3.1 轻型洒精性肝病 | 第21页 |
1.3.2 酒精性脂肪肝 | 第21页 |
1.3.3 酒精性肝炎 | 第21页 |
1.3.4 酒精性肝纤维化 | 第21-22页 |
1.3.5 酒精性肝硬化 | 第22页 |
1.4 治疗 | 第22-26页 |
1.4.1 戒酒 | 第22页 |
1.4.2 营养支持与营养治疗 | 第22页 |
1.4.3 药物治疗 | 第22-24页 |
1.4.4 抗TNF-A抗体疗法(ANTI-TNF THERAPY) | 第24页 |
1.4.5 抗氧化酶HO-1与ALD | 第24-25页 |
1.4.6 肝移植 | 第25-26页 |
2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26-30页 |
2.1 自由基与黄酮类抗氧化剂 | 第26页 |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 第26-27页 |
2.3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1 酚羟基取代基的位置和数目 | 第27页 |
2.3.2 羟基成苷 | 第27页 |
2.3.3 羟基甲基化 | 第27-28页 |
2.4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作用的主要机制 | 第28-29页 |
2.4.1 直接清除自由基 | 第28页 |
2.4.2 间接清除体内自由基 | 第28-29页 |
2.4.3 协同作用 | 第29页 |
2.5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29页 |
2.6 黄酮类化合物保肝护肝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3 杨梅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3.1 杨梅资源 | 第30-31页 |
3.2 杨梅的营养成分研究 | 第31-32页 |
3.3 杨梅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32页 |
3.4 杨梅黄酮类物质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4 研究目的及立题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杨梅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及鉴定 | 第34-47页 |
1 材料、试剂、仪器 | 第34-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1 不同品种杨梅黄酮粗提物的制备 | 第35页 |
2.2 杨梅中黄酮类物质的液质联用分析 | 第35页 |
2.3 不同品种杨梅黄酮粗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 | 第35-36页 |
2.3.1 HPLC的条件 | 第35-36页 |
2.3.2 样品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2.3.3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1 不同品种杨梅果实中黄酮类物质的液质联用分析 | 第36-45页 |
3.2 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总黄酮的分析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杨梅黄酮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47-62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1.2 试剂 | 第47-4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2 材料制备与方法 | 第48-51页 |
2.1 杨梅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 第48页 |
2.2 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杨梅黄酮的抗氧化性 | 第48-50页 |
2.2.1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48页 |
2.2.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48-49页 |
2.2.3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49页 |
2.2.4 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的影响 | 第49页 |
2.2.5 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时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 第49页 |
2.2.6 对小鼠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2.2.7 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50页 |
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3.1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1-52页 |
3.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2-53页 |
3.3 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53-54页 |
3.4 对小鼠红细胞溶血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 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时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6 对小鼠肝匀浆自发性生成MDA的影响 | 第56-57页 |
3.7 对FeSO_4或H_2O_2诱导小鼠肝匀浆生成MDA的影响 | 第57-59页 |
3.8 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化学发光法研究不同杨梅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 第62-71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2-63页 |
1.1 材料 | 第62页 |
1.2 试剂 | 第62-63页 |
1.3 仪器 | 第63页 |
2 材料制备与方法 | 第63-64页 |
2.1 不同杨梅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 第63页 |
2.2 化学发光法检测样品的抗氧化性 | 第63-64页 |
2.2.1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第63-64页 |
2.2.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64页 |
2.2.3 对双氧水的清除作用 | 第64页 |
2.2.4 对DNA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64页 |
2.3 数据计算 | 第6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3.1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第64-66页 |
3.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66-67页 |
3.3 对双氧水的清除作用 | 第67-68页 |
3.4 对DNA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68-70页 |
4 讨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杨梅黄酮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 第71-97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72-73页 |
1.1 材料 | 第72页 |
1.2 试剂 | 第72-7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3-79页 |
2.1 荸荠种杨梅黄酮粉末的制备 | 第73页 |
2.2 小鼠亚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的制造和分组 | 第73-74页 |
2.3 组织和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 第74页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74-79页 |
2.4.1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一般生理状况的影响 | 第74页 |
2.4.2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各指标的影响 | 第74-75页 |
2.4.3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肝匀浆各指标的影响 | 第75-77页 |
2.4.4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肝线粒体各指标的影响 | 第77-78页 |
2.4.5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肝线粒体各指标的影响 | 第78-79页 |
2.4.6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79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9-94页 |
3.1 小鼠一般生理状况 | 第79-81页 |
3.1.1 杨梅黄酮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79-80页 |
3.1.2 杨梅黄酮对小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肝脏体积的影响 | 第80-81页 |
3.2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血清各指标的影响 | 第81-83页 |
3.2.1 血清AKP、ALT、AST活性的测定 | 第81-82页 |
3.2.2 血清TC、TG、H-DLC、L-DLC含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3.3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肝匀浆各指标的影响 | 第83-88页 |
3.3.1 肝匀浆GST、GSH、SOD、CAT活性的的测定 | 第83-85页 |
3.3.2 肝匀浆ADH、T-AOC、GSH-Px水平的的测定 | 第85-86页 |
3.3.3 肝匀浆MDA、NO、NOS水平的的测定 | 第86-88页 |
3.4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肝线粒体各指标的影响 | 第88-90页 |
3.4.1 肝线粒体T-SOD、GST、CAT水平的的测定 | 第88-89页 |
3.4.2 肝线粒体MDA、GSH-Px水平的的测定 | 第89-90页 |
3.5 杨梅黄酮提取物对小鼠肝微粒体各指标的影响 | 第90-93页 |
3.5.1 肝微粒体MDA、GSH、GST、POD水平的测定 | 第90-91页 |
3.5.2 肝微粒体CYP 2E1、HO-1活性的测定 | 第91-93页 |
3.6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93-94页 |
3.6.1 肝组织大体观察 | 第94页 |
3.6.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94页 |
4 小结 | 第94-9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一) 结论 | 第97页 |
(二)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