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0-12页 |
1.2.1 心理学视角的智障人士社会支持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社会工作视角的智障人士社会支持研究 | 第11-12页 |
1.2.3 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基础的残疾人问题研究 | 第12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1.3.1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智障人士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 第18-25页 |
2.1 我国智障人士社会支持状况 | 第18-21页 |
2.1.1 康复训练 | 第18页 |
2.1.2 教育状况 | 第18-20页 |
2.1.3 就业状况 | 第20-21页 |
2.2 外国智障人士社会支持实践分析 | 第21-23页 |
2.2.1 美国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 | 第21页 |
2.2.2 口本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 | 第21页 |
2.2.3 英国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 | 第21-22页 |
2.2.4 德国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 | 第22页 |
2.2.5 瑞典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 | 第22-23页 |
2.3 我国智障人士社会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2.3.1 正式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 第23页 |
2.3.2 非正式社会支持作用有待发挥 | 第23-25页 |
第3章 智障人士非正式社会支持:基于ZG特殊教育学校的分析 | 第25-42页 |
3.1 ZG特教学校概况 | 第25-26页 |
3.1.1 发展历程 | 第25页 |
3.1.2 机构特色 | 第25-26页 |
3.2 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内容 | 第26-34页 |
3.2.1 情感支持 | 第27-29页 |
3.2.2 教育支持 | 第29-31页 |
3.2.3 就业支持 | 第31-34页 |
3.3 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成效 | 第34-36页 |
3.3.1 个人能力的提升 | 第34-35页 |
3.3.2 家庭状况的改善 | 第35页 |
3.3.3 社会接纳度的提高 | 第35-36页 |
3.4 非正式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3.4.1 资源不稳定,机构持续性难以保证 | 第37-39页 |
3.4.2 力量相对弱小,能力范围有限 | 第39-40页 |
3.4.3 支持主体堪忧 | 第40-42页 |
第4章 智障人士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策略思考 | 第42-45页 |
4.1 加强对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保障 | 第42-44页 |
4.1.1 明确划分权限,加强指导 | 第42-43页 |
4.1.2 推进支持性措施落实 | 第43-44页 |
4.2 拓展非正式社会支持范围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