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研究成果 | 第10-13页 |
1.2.2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车辆最大安全车速的仿真计算 | 第16-23页 |
2.1 山区高速线形组合的划分方法 | 第16-17页 |
2.2 汽车动力学约束下的极限爬坡车速计算模型 | 第17-19页 |
2.3 汽车侧向稳定性约束下的最大安全车速计算模型 | 第19-22页 |
2.3.1 最大安全车速计算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19页 |
2.3.2 汽车侧向力学模型 | 第19-20页 |
2.3.3 侧滑极限工况下的车速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3.4 侧翻极限工况下的车速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车辆运行速度勘测试验 | 第23-33页 |
3.1 西汉高速试验路段线形组合划分的确定 | 第23-24页 |
3.2 连续测速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的预处理 | 第24-29页 |
3.2.1 连续测速试验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3.2.2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25-29页 |
3.3 点车速观测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的预处理 | 第29-32页 |
3.3.1 点车速观测试验方案设计 | 第29-31页 |
3.3.2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车辆运行速度分布特性研究 | 第33-49页 |
4.1 高速公路机动车车型的分类方法 | 第33-35页 |
4.2 基于连续测速的运行速度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4.2.1 平曲线半径的影响 | 第35-37页 |
4.2.2 纵坡坡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线形要素的综合影响 | 第38-39页 |
4.3 基于点测速的运行速度分布特征研究 | 第39-41页 |
4.3.1 总体特征车速分布 | 第39-40页 |
4.3.2 不同车型的特征车速分布 | 第40-41页 |
4.4 弯坡路段驾驶人车速控制行为研究 | 第41-42页 |
4.5 驾驶人车道变换行为特性研究 | 第42-49页 |
4.5.1 基于连续测速试验的驾驶人车道变换行为 | 第42-44页 |
4.5.2 基于点测速的驾驶人车道变换行为 | 第44-49页 |
第五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9-63页 |
5.1 模糊推理系统 | 第49-50页 |
5.1.1 模糊推理系统的结构 | 第49-50页 |
5.1.2 模糊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50页 |
5.2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确定 | 第50-52页 |
5.2.1 车速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集 | 第50-51页 |
5.2.2 输入变量的模糊隶属度函数 | 第51-52页 |
5.3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输出变量的确定 | 第52-55页 |
5.3.1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输出变量集 | 第52-53页 |
5.3.2 输出变量的模糊隶属度函数 | 第53-55页 |
5.4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第55-57页 |
5.5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 第57-60页 |
5.5.1 模糊推理系统的建立 | 第57-59页 |
5.5.2 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的建立 | 第59-60页 |
5.5.3 模型仿真计算 | 第60页 |
5.6 结果的验证及预测模型的修正 | 第60-63页 |
5.6.1 仿真结果的验证 | 第60页 |
5.6.2 预测模型的修正 | 第60-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3页 |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