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北方方言(华北官话)论文

安阳方言语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5-29页
    1.1 安阳概况第15-17页
        1.1.1 地理历史第15-16页
        1.1.2 人口文化第16-17页
    1.2 安阳方言第17-23页
        1.2.1 语音词汇第18-22页
        1.2.2 语法第22-23页
    1.3 研究现状第23-25页
    1.4 本文研究第25-27页
        1.4.1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第27-29页
        1.5.1 语料来源第27页
        1.5.2 体例说明第27-29页
2 词缀第29-57页
    2.1 前缀“圪”[kγ?~3]第29-33页
        2.1.1 “圪”的性质和意义第30页
        2.1.2 各类“圪”头词第30-33页
    2.2 后缀“的[·tε?]”第33-39页
        2.2.1 指称名词+的第34页
        2.2.2 指人专名+的第34-36页
        2.2.3 数量词+的第36-37页
        2.2.4 疑问代词“啥”+的第37-39页
    2.3 后缀“儿”第39-44页
        2.3.1 儿尾的语音特征第40-42页
        2.3.2 儿化的语音特征第42-44页
    2.4 儿尾和儿化的语音分析第44-46页
    2.5 儿缀词的构成类型及语义功能第46-53页
        2.5.1 名词性成分+儿第46-47页
        2.5.2 形容词性成分+儿第47-50页
        2.5.3 动词性成分+儿第50-51页
        2.5.4 数量词+儿第51页
        2.5.5 “嘞”字短语儿化第51-53页
    2.6 “儿”缀与“的”缀第53-54页
    2.7 人称标记“嗷”[au~(55)]第54-55页
    2.8 本章小结第55-57页
3 重叠第57-73页
    3.1 名词重叠第57-59页
    3.2 动词重叠第59-61页
        3.2.1 AA、AAB(C)、A—A、A—AB(C)、ABAB第59-60页
        3.2.2 —A—A、—AB—AB第60页
        3.2.3 AABB第60-61页
    3.3 形容词重叠第61-65页
        3.3.1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第61-62页
        3.3.2 音节形容词重叠第62-63页
        3.3.3 加缀重叠第63-65页
    3.4 量词和数量短语重叠第65-66页
        3.4.1 量词重叠第65-66页
        3.4.2 数量短语重叠第66页
    3.5 副词重叠第66-68页
        3.5.1 将将第67页
        3.5.2 偏偏第67页
        3.5.3 整整第67-68页
    3.6 拟音词重叠第68-69页
        3.6.1 拟音词重叠的形式第68-69页
        3.6.2 拟音词重叠的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第69页
    3.7 重叠的方式和语义、语法特点第69-70页
        3.7.1 重叠的方式第69-70页
        3.7.2 重叠的语义、语法特点第70页
    3.8 其它生动形式第70-71页
        3.8.1 AXYZ式第70-71页
        3.8.2 AXY式第71页
        3.8.3 ABCD式第71页
    3.9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 体貌第73-119页
    4.1 起始体第74-78页
        4.1.1 起始体标记——“开[·k~hai]”第74-75页
        4.1.2 起始体标记——“昂[·aη]”第75-76页
        4.1.3 起始体格式比较第76-77页
        4.1.4 起始体的否定形式第77-78页
        4.1.5 起始体的疑问形式第78页
    4.2 持续体第78-91页
        4.2.1 重叠式表持续第78-80页
        4.2.2 持续体标记——“的[·tε?]”第80-82页
        4.2.3 持续体标记——“嘞[·lei]”第82-85页
        4.2.4 “的”“嘞”的同现第85页
        4.2.5 “的”“嘞”的来源第85-87页
        4.2.6 准持续体标记——“着[·tsuo]”第87-90页
        4.2.7 持续体的否定形式第90页
        4.2.8 持续体的疑问形式第90-91页
    4.3 完成体第91-99页
        4.3.1 完成体标记——“咾[·lau]”第91-94页
        4.3.2 完成体标记——“啦_1[·la]”第94-95页
        4.3.3 “咾”和“啦_1”的比较第95-96页
        4.3.4 准完成体标记——“罢[pa~(213)]”“过[kuo~(213)]”“昂[·aη]”第96-98页
        4.3.5 完成体的否定形式第98页
        4.3.6 完成体的疑问形式第98-99页
    4.4 实现体第99-103页
        4.4.1 实现体标记——“啦_2”[·la]第99-100页
        4.4.2 “啦_1”与“啦_2”“啦_(1+2)”的区分第100-101页
        4.4.3 实现体的否定形式第101页
        4.4.4 实现体的疑问形式第101-102页
        4.4.5 “啦_2”的来源及性质第102-103页
    4.5 经历体第103-105页
        4.5.1 历体标记——“过[·kuo]”第103-104页
        4.5.2 经历体的否定形式第104页
        4.5.3 经历体的疑问形式第104-105页
    4.6 短时体第105-106页
        4.6.1 动词重叠VV第105页
        4.6.2 V一下儿第105-106页
    4.7 尝试体第106-107页
    4.8 将行体第107-112页
        4.8.1 将行体标记——“也[·iε]”第107-110页
        4.8.2 将行体的否定形式第110页
        4.8.3 将行体的疑问形式第110页
        4.8.4 “也”的来源和性质第110-112页
    4.9 本章小结第112-119页
5 指代第119-161页
    5.1 人称代词第119-133页
        5.1.1 人称代词的用法第120-127页
        5.1.2 人称代词的来源第127-132页
        5.1.3 人称代词的特点第132-133页
    5.2 指示代词第133-145页
        5.2.1 指示代词的用法第133-139页
        5.2.2 指示代词的来源第139-144页
        5.2.3 指示代词的特点第144-145页
    5.3 疑问代词第145-158页
        5.3.1 疑问代词的用法第145-151页
        5.3.2 疑问代词的来源第151-156页
        5.3.3 疑问代词的特点第156-158页
    5.4 本章小结第158-161页
6 处置句和被动句第161-187页
    6.1 处置句第161-178页
        6.1.1 处置标记第161-162页
        6.1.2 “连”字处置句第162-171页
        6.1.3 “拿”字处置句第171-174页
        6.1.4 (瞧)连/拿 +NP+V/A嘞第174-178页
    6.2 被动句第178-185页
        6.2.1 被动标记“叫”第178-179页
        6.2.2 “叫”字被动句的结构特点第179-181页
        6.2.3 “叫”字被动句句与处置句的套合第181-185页
    6.3 本章小结第185-187页
7 疑问句第187-215页
    7.1 特指问句第187-190页
        7.1.1 疑问代词构成的特指问句第187-188页
        7.1.2 疑问语气词构成的特指问句第188-190页
    7.2 是非问句第190-194页
        7.2.1 上升句调是非问句第190-191页
        7.2.2 “么”字是非问句第191-192页
        7.2.3 “嘞”字是非问句第192页
        7.2.4 “吧”字是非问句第192-193页
        7.2.5 含有“不”等否定词的是非问句第193-194页
        7.2.6 安阳方言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的比较第194页
    7.3 选择问句第194-195页
    7.4 正反问句第195-210页
        7.4.1 “VP不VP”式正反问第196-199页
        7.4.2 “VP没有”式正反问第199-202页
        7.4.3 “是不儿VP”式正反问第202-205页
        7.4.4 安阳方言正反问句的疑问功能第205-206页
        7.4.5 安阳方言正反问的历史发展和类型学意义第206-210页
    7.5 安阳方言缺少“吗”字类真性问问句的原因第210-213页
    7.6 本章小结第213-215页
8 位置句和位移句第215-243页
    8.1 位置与位移第215-216页
    8.2 位置句第216-226页
        8.2.1 零动词句第216-218页
        8.2.2 “的”字句第218-220页
        8.2.3 “在”字句第220-226页
    8.3 位移句第226-241页
        8.3.1 路径动词位移句第227页
        8.3.2 “介词+处所词语”位移句第227-228页
        8.3.3 “V+趋向动词”位移句第228-229页
        8.3.4 “昂”字位移句第229-239页
        8.3.5 复合式位移句第239-241页
    8.4 本章小结第241-243页
9 特色虚词第243-279页
    9.1 “不咋”[p(?)~3 tsa~(31)]第243-252页
        9.1.1 语气词“不咋”与话题标记“不咋”第243-245页
        9.1.2 “不昨”的话题标记功能第245-252页
    9.2 “动儿”[tuη~(213)·(?)]第252-261页
        9.2.1 “VP动儿”的构成及语义特点第252-255页
        9.2.2 “VP动儿”的语法化第255-257页
        9.2.3 “VP动儿”与“……的时候”第257-259页
        9.2.4 “动、动儿”在晋方言区的形式及功能差异第259-260页
        9.2.5 “VP动儿”的使用现状第260-261页
    9.3 “嘞”[·lei]第261-277页
        9.3.1 结构助词“嘞”第261-265页
        9.3.2 语气助词“嘞_5”第265-267页
        9.3.3 体貌标记“嘞_6”第267-268页
        9.3.4 方位标记“嘞_7”第268页
        9.3.5 表趋向的音节助词“嘞_8”第268-270页
        9.3.6 构词语素“嘞_9”第270-271页
        9.3.7 “嘞”的共现与合并第271-272页
        9.3.8 “嘞”的来源和分布第272-277页
    9.4 本章小结第277-279页
10 结语第279-291页
    10.1 本文总结第279-284页
    10.2 论思考第284-291页
        10.2.1 语言事实的发掘与描写第284-285页
        10.2.2 方言语法研究框架的选择第285-286页
        10.2.3 比较研究的方法与大三角的研究思路第286-289页
        10.2.4 结合语音研究语法第289-291页
附录第291-293页
参考文献第293-3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307-309页
后记第309-310页

论文共3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研究活动探究
下一篇:明刊《三国志演义》图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