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倦怠过程及自我合理化研究--以唐山市某中学6名学习倦怠者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8-1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一、职业倦怠 | 第10页 |
二、学习倦怠 | 第10页 |
三、中学生学习倦怠 | 第10-11页 |
四、自我合理化 | 第11页 |
第二节 学习倦怠的构成及测量 | 第11页 |
第三节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一、人口社会学变量 | 第11-12页 |
二、内在个体因素 | 第12页 |
三、外在情境因素 | 第12页 |
第四节 学习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3-17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研究流程 | 第14-15页 |
三、资料收集与情况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第17-41页 |
第一节 中学生学习倦怠过程 | 第17-24页 |
一、疏离阶段 | 第18-20页 |
1. 学习兴趣下降 | 第18-19页 |
2. 学习注意力涣散 | 第19页 |
3. 学习自主性下降 | 第19-20页 |
二、防御阶段 | 第20-21页 |
1. 应付学习任务 | 第20-21页 |
2. 习惯性逃课 | 第21页 |
三、抵抗阶段 | 第21-22页 |
1. 言语抵抗 | 第22页 |
2. 行为抵抗 | 第22页 |
四、逃离阶段 | 第22-24页 |
1. 在学校的逃离 | 第22-23页 |
2. 彻底不在学校的逃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自我合理化路径分析 | 第24-36页 |
一、“外在—稳定”型归因模式 | 第24-31页 |
1. 学校规章制度不够人性化 | 第25-26页 |
2. 班级观念文化不正 | 第26-28页 |
3. 老师的言行举止不当 | 第28-30页 |
4.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 第30-31页 |
二、外在— 不稳定型归因 | 第31-34页 |
1. 个别同学的诱惑 | 第32页 |
2. 初次接触某些社会不良人士 | 第32-33页 |
3.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3页 |
4. 运气 | 第33-34页 |
三、“内在—稳定”型归因模式 | 第34-35页 |
1. 自尊心受挫 | 第34页 |
2. 生理因素 | 第34-35页 |
3. 性格问题 | 第35页 |
四、内在— 不稳定型归因 | 第35-36页 |
1. 情绪不稳定 | 第35页 |
2. 人生追求不同 | 第35-36页 |
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形成巨大反差 | 第36页 |
第三节 学习倦怠的延续 | 第36-39页 |
一、找到自己的兴趣—喊另类 | 第36-37页 |
二、老师的不信任与彻底放弃 | 第37-38页 |
三、家长态度与学生期望不符 | 第38页 |
四、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学习倦怠的中断 | 第39-41页 |
一、被老师谈心与补课的行为感动 | 第39页 |
二、受到父母陪读的激励 | 第39-40页 |
三、新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 第40页 |
四、意识到学习要迎难而上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41-46页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启示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1:中学生学习倦怠过程访谈提纲 | 第48页 |
附录 2:修订后中学生学习倦怠过程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