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9页 |
1.1 选题的缘由和立意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4 解决的问题 | 第8-9页 |
第2章 赣南采茶戏概况 | 第9-12页 |
2.1 赣南的人文地理情况 | 第9页 |
2.1.1 赣南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 第9页 |
2.1.2 赣南人文情况 | 第9页 |
2.2 赣南采茶戏的源流 | 第9-12页 |
2.2.1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沿革 | 第10页 |
2.2.2 赣南采茶戏的发展 | 第10-12页 |
第3章 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形态特征 | 第12-33页 |
3.1 客家方言语调特征 | 第12-13页 |
3.2 唱腔结构特征 | 第13-20页 |
3.2.1 唱腔结构类型 | 第13-15页 |
3.2.2 唱腔句式变化手法 | 第15-18页 |
3.2.3 唱腔板式变化手法 | 第18-20页 |
3.3 旋法与调式特征 | 第20-23页 |
3.4 唱词与旋律结合特征 | 第23-27页 |
3.4.1 唱词特征 | 第23-25页 |
3.4.2 唱腔音韵特征 | 第25-27页 |
3.5 伴奏音色特征 | 第27-30页 |
3.6 唱腔演唱特征 | 第30-33页 |
第4章 赣南采茶戏唱腔在各时期的发展特征 | 第33-37页 |
4.1 20世纪践50年代 | 第33-34页 |
4.2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 第34页 |
4.3 20世纪80年代 | 第34-35页 |
4.4 21世纪 | 第35-37页 |
第5章 现代采茶剧《八子参军》唱腔个案分析 | 第37-42页 |
5.1 音乐素材的遴选、取舍和旋律的组织 | 第37-38页 |
5.2 曲式结构的“歌化”与和声、配器 | 第38-40页 |
5.3 调式和声运用手法 | 第40-42页 |
第6章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表演艺术特征及分类 | 第42-46页 |
6.1 唱腔表演艺术元素特征 | 第42-44页 |
6.1.1 “步子” | 第42-43页 |
6.1.2 “袖子” | 第43页 |
6.1.3 “扇子” | 第43-44页 |
6.2 唱腔的分类 | 第44-46页 |
第7章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传承与传播 | 第46-48页 |
7.1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传承保护 | 第46页 |
7.2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文化传播 | 第46-48页 |
7.2.1 表演传播式 | 第46页 |
7.2.2 教学传播式 | 第46-47页 |
7.2.3 录音传播式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