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主题与背景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页 |
1.4 所做的几点工作 | 第13-16页 |
2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16-60页 |
2.1 两权分离理论 | 第16-18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24页 |
2.3 利害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2.4 股东大会的运行 | 第26-32页 |
2.4.1 股东权及其行使 | 第26-27页 |
2.4.2 股东大会的权利结构和投票表决制度 | 第27-28页 |
2.4.3 股东大会的“空壳化” | 第28-30页 |
2.4.4 促进股东大会有效运作的主要手段 | 第30-32页 |
2.5 董事会的运行 | 第32-43页 |
2.5.1 董事的性质及权责 | 第33页 |
2.5.2 董事的类别 | 第33-35页 |
2.5.3 董事会的职能和权限 | 第35页 |
2.5.4 董事会的结构 | 第35-37页 |
2.5.5 董事会的质量 | 第37-40页 |
2.5.6 董事会被控制的事实和原因 | 第40-42页 |
2.5.7 我国公司董事会质量亟待提高 | 第42-43页 |
2.6 监事会的运行 | 第43-47页 |
2.6.1 监事会的性质和特点 | 第43-44页 |
2.6.2 监事会的双重职能和相关的权责 | 第44页 |
2.6.3 监事会的模式和结构 | 第44-46页 |
2.6.4 我国公司的监事会 | 第46-47页 |
2.7 经理机构的运行 | 第47-60页 |
2.7.1 经理的性质和职责 | 第47页 |
2.7.2 经理的聘任和解聘 | 第47-49页 |
2.7.3 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 | 第49-54页 |
2.7.4 在我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的探讨 | 第54-58页 |
2.7.5 在我国培育职业经理市场的建议 | 第58-60页 |
3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效率的探讨 | 第60-68页 |
3.1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 | 第60-62页 |
3.2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治理系统 | 第62-63页 |
3.3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辅助治理系统 | 第63-68页 |
4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第68-78页 |
4.1 权变治理结构模式的思想和构造 | 第68-69页 |
4.2 低资产负债率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第69-70页 |
4.3 高资产负债率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第70-71页 |
4.4 资产负债率适中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 第71-72页 |
4.5 国家股参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模式 | 第72-78页 |
4.5.1 国家股持股的两种模式 | 第72-73页 |
4.5.2 国家股转为优先股的方案 | 第73-74页 |
4.5.3 可转换优先股监督模式 | 第74-75页 |
4.5.4 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情形 | 第75-78页 |
5 改制后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 第78-92页 |
5.1 所有权转变与治理问题的产生 | 第78-81页 |
5.2 员工的作用 | 第81-84页 |
5.3 银行的作用 | 第84-88页 |
5.4 私人股权投资者的作用 | 第88-92页 |
6 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措施 | 第92-100页 |
6.1 建立对失败行为有效惩罚的市场机制 | 第92页 |
6.2 解决全民所有权的代理成本 | 第92-95页 |
6.3 加强董事会的作用 | 第95-97页 |
6.4 保障股东权利 | 第97页 |
6.5 发展资本市场 | 第97-98页 |
6.6 加强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协调统一 | 第98-100页 |
7 公司治理结构案例 | 第100-106页 |
7.1 重庆第九建设有限公司改制案例分析 | 第100-103页 |
7.1.1 九建公司改制概况 | 第100页 |
7.1.2 改制的主要内容 | 第100-101页 |
7.1.3 关于九建公司改制规范性的分析 | 第101-103页 |
7.2 重庆科力公司改制案例分析 | 第103-106页 |
7.2.1 公司概况 | 第103-104页 |
7.2.2 改制的主要内容 | 第104-105页 |
7.2.3 科力公司改制的规范化分析 | 第105页 |
7.2.4 改制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105-106页 |
8 结论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