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转向架焊接构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构架疲劳强度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焊接结构和工艺协同设计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焊接数值模拟理论 | 第19-35页 |
2.1 残余应力 | 第20-22页 |
2.1.1 残余应力产生原因 | 第20-21页 |
2.1.2 残余应力分类 | 第21-22页 |
2.1.3 残余应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2.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2.3 SYSWELD功能介绍 | 第24-26页 |
2.4 焊接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2.5 组合热源的研究 | 第27-34页 |
2.5.1 现有热源模型 | 第27-29页 |
2.5.2 热源校核接头模型 | 第29-30页 |
2.5.3 双椭球热源模型模拟结果 | 第30-32页 |
2.5.4 组合型热源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接头焊接试验 | 第35-41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35页 |
3.2 试验目的 | 第35页 |
3.3 试验设备和环境 | 第35-36页 |
3.3.1 试验设备 | 第35页 |
3.3.2 试验温度及环境 | 第35-36页 |
3.4 试验试件 | 第36-37页 |
3.5 残余应力测试技术 | 第37-38页 |
3.6 试验内容 | 第38-40页 |
3.6.1 实测试验 | 第38页 |
3.6.2 数值模拟 | 第38-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 | 第41-57页 |
4.1 有限元理论 | 第41-42页 |
4.2 构架结构 | 第42页 |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42-44页 |
4.3.1 离散模型 | 第42-44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44页 |
4.4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 第44-45页 |
4.4.1 结构参数 | 第44-45页 |
4.4.2 材料参数 | 第45页 |
4.5 载荷条件 | 第45-52页 |
4.5.1 超常主要载荷 | 第46-47页 |
4.5.2 特殊载荷 | 第47-49页 |
4.5.3 模拟运营载荷 | 第49-52页 |
4.6 计算结果 | 第52-56页 |
4.6.1 超常载荷计算结果 | 第52-55页 |
4.6.2 运营载荷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构架关键部位应力场模拟 | 第57-73页 |
5.1 焊接模拟前处理 | 第58-61页 |
5.1.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58-60页 |
5.1.2 热源选择 | 第60页 |
5.1.3 设置材料参数 | 第60页 |
5.1.4 焊接方法 | 第60页 |
5.1.5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5.2 约束条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1-67页 |
5.2.1 残余应力分布 | 第63-64页 |
5.2.2 残余应力对比 | 第64-66页 |
5.2.3 焊接变形分布 | 第66-67页 |
5.2.4 焊接变形对比 | 第67页 |
5.3 焊接速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67-71页 |
5.3.1 残余应力分布 | 第68-70页 |
5.3.2 残余应力对比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转向架构架协同设计 | 第73-83页 |
6.1 残余应力峰值及位置 | 第73-75页 |
6.2 动应力峰值及位置 | 第75-76页 |
6.3 协同设计 | 第76页 |
6.4 残余应力与动应力耦合 | 第76-79页 |
6.5 残余应力对强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6.5.1 转向架构架强度评价标准 | 第79-80页 |
6.5.2 无残余应力构架静强度分析 | 第80页 |
6.5.3 有残余应力构架静强度分析 | 第80-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A | 第87-9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