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机车构造论文--司机室论文

高速列车驾驶界面布局与适配性评价方法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概述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8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8-20页
    1.4 本章小结第20-22页
2 高速列车驾驶界面器件布局量化研究第22-38页
    2.1 驾驶界面布局量化的人体尺寸运用原则第22-23页
    2.2 驾驶作业上肢可达域划分第23-27页
        2.2.1 矢状面内坐姿时手部功能可及范围第23-24页
        2.2.2 水平面内坐姿时手部功能可及范围第24-27页
    2.3 置腿空间及足控制器件参数确定第27-29页
        2.3.1 置腿空间的确定第27-28页
        2.3.2 足控制器布置空间的确定第28-29页
    2.4 司机控制器位置范围确定第29-30页
    2.5 显示装置视距与面板布置角度第30-36页
        2.5.1 仪表面板中心距司机距离范围的确定第30-32页
        2.5.2 仪表面板布置角度范围的确定第32-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高速列车驾驶任务研究第38-58页
    3.1 高速列车驾驶任务信息处理模型构建第38-40页
        3.1.1 Wickens信息加工模型第38-39页
        3.1.2 高速列车驾驶任务信息处理模型第39-40页
    3.2 高速列车典型驾驶任务第40-43页
    3.3 高速列车驶任务需求分析第43-56页
        3.3.1 基于VACP的高速列车驾驶任务需求分析方法第43-46页
        3.3.2 高速列车驾驶任务需求第46-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高速列车驾驶界面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第58-64页
    4.1 构建人机界面评价指标体系的两种思路第58-59页
        4.1.1 从界面参数角度的构建思路第58-59页
        4.1.2 从人体参数角度的构建思路第59页
    4.2 高速列车驾驶界面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9-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5 高速列车驾驶界面适配性评价模型第64-90页
    5.1 基于模糊理论的高速列车驾驶界面适配性评价模型第64-67页
        5.1.1 模糊理论第64页
        5.1.2 模型的建立过程第64-67页
    5.2 隶属度函数的建立第67-72页
        5.2.1 隶属度函数的一般形式第67-69页
        5.2.2 作业类指标隶属度函数第69-72页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2-84页
        5.3.1 确定权重的方法第72-74页
        5.3.2 权重信息采集实验第74-78页
        5.3.3 作业类指标权重确定第78-79页
        5.3.4 器件层指标权重确定第79-84页
    5.4 评价模型验证第84-89页
        5.4.1 实验布局方案设置第84-85页
        5.4.2 适配性主观评价实验第85-86页
        5.4.3 基于模型的适配性评价第86-88页
        5.4.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88-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高速列车驾驶界面布局与适配性评价案例第90-100页
    6.1 CRH2型高速列车驾驶界面第90-91页
    6.2 CRH2驾驶界面适配性评价第91-94页
        6.2.1 基于JACK的评价仿真模型建立第91页
        6.2.2 适配性评价工具第91-93页
        6.2.3 适配性评价结果第93-94页
    6.3 CRH2驾驶界面改进分析第94-98页
        6.3.1 改进的建议第94-96页
        6.3.2 改进后适配性评价第96-98页
    6.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论文研究成果第100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00-101页
    7.3 研究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11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LDPE膜被动采样技术监测分析辽河流域POP_S的污染状况
下一篇:地铁转向架焊接构架协同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