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联盟动机与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企业与大学联盟的相关理论 | 第18-27页 |
·国家创新系统 | 第18-20页 |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 | 第18页 |
·国家创新系统对产学合作的描述 | 第18-20页 |
·跨组织合作 | 第20-22页 |
·跨组织合作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0-21页 |
·跨组织合作对产学合作的描述 | 第21-22页 |
·产学研战略联盟 | 第22-25页 |
·战略联盟的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提出与发展 | 第23-25页 |
·开放式创新 | 第25-26页 |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 | 第25-26页 |
·开放式创新理论对产学合作的描述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7-30页 |
·问卷设计 | 第27页 |
·数据搜集 | 第27页 |
·样本分布 | 第27-29页 |
·企业样本分布 | 第27-28页 |
·大学样本分布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企业与大学联盟动机的实证测量 | 第30-39页 |
·指标设计 | 第30-35页 |
·企业的动机指标 | 第30-32页 |
·大学动机指标 | 第32-35页 |
·测量方法 | 第35页 |
·企业动机的测量结果 | 第35-36页 |
·大学动机的测量结果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企业与大学联盟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39-45页 |
·典型联盟模式的选择 | 第39-42页 |
·衍生企业模式 | 第39页 |
·共同研究模式 | 第39-40页 |
·技术转让模式 | 第40页 |
·委托开发模式 | 第40页 |
·共建实体模式 | 第40-41页 |
·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 第41页 |
·科技园区模式 | 第41页 |
·技术咨询与服务模式 | 第41-42页 |
·实证测量的结果 | 第42-44页 |
·企业的测量结果 | 第42页 |
·大学测量的结果 | 第42-43页 |
·模式选择的差异性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推动企业与大学联盟的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