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3 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1.5.3 统计分析法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大数据 | 第20页 |
2.1.2 网络招聘 | 第20页 |
2.1.3 招聘有效性 | 第20-21页 |
2.2 相关研究理论 | 第21-24页 |
2.2.1 投入产出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2-24页 |
3 大数据时代网络招聘的现状与问题 | 第24-30页 |
3.1 网络招聘的发展环境 | 第24-25页 |
3.1.1 传统招聘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 第24页 |
3.1.2 市场人才流动呈现加速趋势 | 第24页 |
3.1.3 我国网民规模呈现上升趋势 | 第24-25页 |
3.2 网络招聘的现状 | 第25-27页 |
3.2.1 高学历人群是网络求职者的主体 | 第25页 |
3.2.2 网络招聘规模日益扩大 | 第25-26页 |
3.2.3 网络招聘模式多元化 | 第26-27页 |
3.3 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3.1 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问题 | 第27页 |
3.3.2 网络招聘人才层次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3.3.3 信息处理难度大、成功率低 | 第28页 |
3.3.4 技术和服务体系落后 | 第28-30页 |
4 网络招聘有效性模型构建与量表选择 | 第30-36页 |
4.1 网络招聘有效性模型构建 | 第30页 |
4.2 量表选取 | 第30-33页 |
4.2.1 招聘企业层面有效性量表 | 第30-31页 |
4.2.2 招聘网站层面有效性量表 | 第31-32页 |
4.2.3 应聘者层面有效性量表 | 第32-33页 |
4.3 研究假设 | 第33-36页 |
4.3.1 招聘企业层面有效性分析 | 第33页 |
4.3.2 招聘网站层面有效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3 应聘者层面有效性分析 | 第34-36页 |
5 网络招聘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6-48页 |
5.1 网络招聘有效性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41页 |
5.1.1 问卷调查说明 | 第36页 |
5.1.2 网络招聘有效性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41页 |
5.2 网络招聘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变量与研究方法选择 | 第41-43页 |
5.2.1 变量选取及假设 | 第41-42页 |
5.2.2 研究方法选取 | 第42-43页 |
5.3 网络招聘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3-48页 |
5.3.1 研究对象与数据 | 第43页 |
5.3.2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3-46页 |
5.3.3 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6 网络招聘有效性提升对策与建议 | 第48-52页 |
6.1 招聘企业层面 | 第48-49页 |
6.1.1 完善网络招聘的组织工作 | 第48页 |
6.1.2 加强网络招聘的服务工作 | 第48-49页 |
6.1.3 加强网络招聘的宣传工作 | 第49页 |
6.2 招聘网站层面 | 第49-50页 |
6.2.1 加强招聘网络的安全建设 | 第49-50页 |
6.2.2 提高招聘网站的效用性 | 第50页 |
6.3 应聘者层面 | 第50-52页 |
6.3.1 提高简历制作水平 | 第50-51页 |
6.3.2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 第51-52页 |
7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52-54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52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A | 第60-66页 |
附录B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