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油茶饼粕的综合利用 | 第12-19页 |
1.1.1 油茶饼粕 | 第12-13页 |
1.1.2 茶皂素 | 第13-14页 |
1.1.3 油茶饼粕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4 微生物发酵油茶饼粕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 食用菌发酵降解废弃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菌种 | 第23页 |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4页 |
2.2.1 含有不同比例油茶粕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的比较 | 第24-26页 |
2.2.2 不同食用菌对培养基中茶皂素降解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3 茶皂素代表物HPLC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27-28页 |
2.2.4 发酵产品茶皂素代表物降解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2.5 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2.7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9-31页 |
2.2.8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31-33页 |
2.2.9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9页 |
3.1 利用油茶粕基质培养食用菌的初步研究 | 第34-42页 |
3.1.1 11 种食用菌在含有不同比例油茶粕的培养基上其菌丝生长情况的比较 | 第34-40页 |
3.1.2 不同食用菌对不同比例油茶粕培养基质中茶皂素的降解情况 | 第40-42页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皂素代表物条件的初步建立 | 第42-46页 |
3.2.1 HPLC方法的建立 | 第43-45页 |
3.2.2 发酵产品的茶皂素代表物降解率 | 第45-46页 |
3.3 发酵后的培养基品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 第46-59页 |
3.3.1 11种食用菌发酵对含有不同比例油茶粕的培养基中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2 11种食用菌发酵对含有不同比例油茶粕的培养基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 11种食用菌发酵对含有不同比例油茶粕的培养基中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4 11种食用菌发酵后含有不同比例油茶粕的培养基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第53-59页 |
4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4.1 结论 | 第59-60页 |
4.2 主要创新点 | 第60页 |
4.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