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中学写作评价的现状与低效的动力学原因探析 | 第10-20页 |
第一节 传统写作评价教学现状 | 第10-13页 |
一、评价方式 | 第10页 |
二、评价内容 | 第10-12页 |
三、评价效果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传统写作评价低效的动力学原因探析 | 第13-20页 |
第二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关照下的写作评价理论 | 第20-32页 |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概念阐释 | 第20-24页 |
一、形而下写作动力学 | 第20-21页 |
二、形而上的言语生命动力学 | 第21-23页 |
三、言语生命动力学关照下的写作评价观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维护言语表现欲是写作评价理论的核心内涵 | 第24-27页 |
第三节 顺应言语生命的天性是写作评价的基本方式 | 第27-29页 |
第四节 引领诗意的言语人生是写作评价的终极追求 | 第29-32页 |
第三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评价原则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尊重言语生命的差异性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激发言说欲求的持久性 | 第35-41页 |
一、写作意志的培育 | 第35-39页 |
二、写作兴趣的激发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培育情意因素的本真性 | 第41-48页 |
第四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评价实践 | 第48-64页 |
第一节 写作评价功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 第48-55页 |
第二节 教师角色转变:作为写作者、组织者与平等对话者 | 第55-60页 |
一、作为写作者 | 第55-57页 |
二、作为组织者和平等对话者 | 第57-60页 |
第三节 学生角色转变:作为表现者、自我实现者与评价者 | 第60-64页 |
余论:言语生命动力学视野下的写作评价展望 | 第64-66页 |
附 高考作文默写稿 | 第66-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