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0-18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外衔接教育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国内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的思路第15-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页
        1.3.3 拟解决的关键目标第15-16页
        1.3.4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5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理论基础第18-23页
    2.1 相关概念第18-19页
        2.1.1 衔接概念第18页
        2.1.2 地理衔接的概念第18页
        2.1.3 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概念第18-19页
    2.2 地理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第19-23页
        2.2.1 系统论第19-20页
        2.2.2 最优化教学理论第20-21页
        2.2.3 建构主义理论第21-22页
        2.2.4 有效教学理论第22-23页
3 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现状的调查研究第23-30页
    3.1 调查目的和对象第23页
        3.1.1 调查对象第23页
        3.1.2 调查目的第23页
    3.2 调查背景与内容第23-24页
        3.2.1 调查背景第23-24页
        3.2.2 调查内容第24页
    3.3 调查过程第24-25页
    3.4 调查结果分析第25-30页
4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第30-49页
    4.1 衔接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制度制约第30-31页
    4.2 衔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初高中课程标准衔接度不够第31-38页
    4.3 衔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教’‘学’深入度的差异第38-49页
        4.3.1 教法差异——初中地理教法局限第39-46页
        4.3.2 学法差异——初中地理学习困境第46-49页
5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第49-67页
    5.1 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有效衔接第49-65页
        5.1.1 初中地理‘教’的有效衔接第49-64页
        5.1.2 初中地理‘学’的有效衔接第64-65页
    5.2 教育制度等客观因素的配合第65-6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基本结论第67-68页
    6.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录1第73-75页
附录2第75-77页
附录3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链阴离子功能化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的相平衡及萃取性能研究
下一篇:代谢工程改造类球红细菌促进辅酶Q10合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