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前言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6-30页 |
1.1 氢能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氢能的制取 | 第17-18页 |
1.3 微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3.1 微生物制氢机制 | 第18-22页 |
1.3.2 不同微生物制氢技术的特点 | 第22-23页 |
1.3.3 暗光发酵制氢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4 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制氢的技术难点 | 第27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7-3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30-41页 |
2.1 菌种的分离和培养 | 第30-32页 |
2.1.1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 | 第30页 |
2.1.2 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 | 第30-31页 |
2.1.3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 第31-32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2.2.1 发酵系统 | 第32-33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2.3 分析测试 | 第34-40页 |
2.3.1 生物质原料成分测试 | 第34页 |
2.3.2 还原糖测试 | 第34页 |
2.3.3 生物质其他成分测试 | 第34页 |
2.3.4 气相成分测试 | 第34-35页 |
2.3.5 液相成分测试 | 第35-37页 |
2.3.6 生物质及菌群微观测试 | 第37-40页 |
2.4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40-41页 |
3 纳米三氧化二铁促进暗发酵产氢机理 | 第41-54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2.1 菌种及发酵原料 | 第42页 |
3.2.2 木薯淀粉预处理 | 第42页 |
3.2.3 暗发酵产氢 | 第42-43页 |
3.3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暗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43-49页 |
3.3.1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葡萄糖和木薯淀粉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43-47页 |
3.3.2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葡萄糖和木薯淀粉发酵可溶性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产气肠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 第49-51页 |
3.5 纳米三氧化二铁强化暗发酵产氢的机理 | 第51-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呋喃类和酚类醛基抑制物对暗发酵产氢的抑制机理 | 第54-63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2.1 菌种 | 第55页 |
4.2.2 暗发酵产氢 | 第55-56页 |
4.3 醛基抑制物对葡萄糖暗发酵产氢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醛基抑制物对暗发酵过程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 醛基抑制物在暗发酵过程中自身降解 | 第60-61页 |
4.6 醛基抑制物对暗发酵可溶性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61-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醛基抑制物促进暗发酵产氢机理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5.2.1 菌种 | 第64页 |
5.2.2 硼氢化钠脱毒 | 第64-65页 |
5.2.3 暗发酵产氢 | 第65页 |
5.3 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对抑制物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硼氢化钠脱毒后暗发酵产氢特性 | 第66-68页 |
5.5 硼氢化钠脱毒后暗发酵还原糖利用特性 | 第68-71页 |
5.6 硼氢化钠脱毒后暗发酵可溶性代谢产物特性 | 第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石墨烯促进暗发酵产甲烷机理 | 第73-82页 |
6.1 引言 | 第73-7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6.2.1 菌种及材料 | 第74页 |
6.2.2 乙醇暗发酵产甲烷 | 第74页 |
6.3 石墨烯对乙醇暗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 第74-77页 |
6.4 石墨烯对乙醇产甲烷过程中液相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77-78页 |
6.5 石墨烯对厌氧活性污泥中群落结构微观形态的影响 | 第78-79页 |
6.6 石墨烯强化乙醇暗发酵产甲烷的机理 | 第79-80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7 猪粪加热稀酸预处理暗光耦合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 | 第82-96页 |
7.1 引言 | 第82-83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7.2.1 猪粪和菌种 | 第83页 |
7.2.2 猪粪预处理和发酵 | 第83-84页 |
7.3 猪粪和水葫芦原生生物质的微观理化特性 | 第84-88页 |
7.4 不同浓度稀酸对猪粪预处理还原糖产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7.5 预处理猪粪的暗发酵产氢特性 | 第89-90页 |
7.6 经沸石除氨的猪粪暗发酵尾液的光发酵产氢特性 | 第90-92页 |
7.7 猪粪光发酵尾液的联产甲烷特性 | 第92-93页 |
7.8 不同牲畜粪便产氢特性比较 | 第93-95页 |
7.9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8 木薯渣蒸汽稀酸预处理的微观表征及联产氢气和甲烷 | 第96-109页 |
8.1 引言 | 第96-97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8.2.1 木薯渣和菌种 | 第97页 |
8.2.2 木薯渣预处理和发酵 | 第97-98页 |
8.3 蒸汽和微波稀酸预处理对木薯渣水解糖化的影响 | 第98-99页 |
8.4 蒸汽和微波稀酸预处理对木薯渣微观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99-103页 |
8.5 预处理木薯渣的暗发酵产氢特性 | 第103-106页 |
8.6 预处理木薯渣暗发酵尾液的联产甲烷特性 | 第106-108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9 木薯渣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示范工程设计 | 第109-118页 |
9.1 引言 | 第109页 |
9.2 实验方法 | 第109-112页 |
9.2.1 中试发酵实验装置 | 第109-110页 |
9.2.2 菌种 | 第110页 |
9.2.3 预处理及发酵 | 第110-112页 |
9.3 木薯渣中试半连续流氢气甲烷联产 | 第112-115页 |
9.4 5000m~3产氢发酵罐示范工程方案设计 | 第115-117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10 全文总结 | 第118-122页 |
10.1 全文总结 | 第118-120页 |
10.2 主要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10.3 工作不足与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0页 |
作者简历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