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 绪论第9-17页
    1 选题价值第9-10页
    2 研究现状第10-14页
        2.1 国内名动词类转变研究第10-12页
        2.2 国外名动词类转变研究第12-14页
    3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第14-17页
        3.1 理论依据第14-15页
            3.1.1 格语法理论第14页
            3.1.2 概念转喻第14-15页
        3.2 研究方法第15-17页
二 名动词类转变研究的相关问题第17-23页
    1“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第17-19页
        1.1 对“词类活用”说的赞同第17页
        1.2 对“词类活用”说的质疑第17-18页
        1.3 正确认识“词类活用”说第18-19页
    2 名动词类转变与“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动兼类”的区别第19-20页
        2.1 共时角度第19页
        2.2 历时角度第19-20页
    3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名动词类转变的区别第20-23页
三 古汉语中名动词类转变的认知机制第23-43页
    1 分类标准第23页
    2 古汉语中名动词类转变的五大转喻模式第23-37页
        2.1 施事第23-26页
        2.2 受事第26-29页
        2.3 工具第29-33页
            2.3.1 打击类工具第29-30页
            2.3.2 切割和刺杀类工具第30-31页
            2.3.3 简单工具第31页
            2.3.4 身体部位和器官名词第31-33页
        2.4 处所第33-35页
        2.5 源头、路径和目的地第35-37页
    3 古汉语中名动词类转变的认知解释第37-41页
        3.1 施事名词转类为动词的机制第37-38页
        3.2 受事名词转类为动词的机制第38页
        3.3 工具名词转类为动词的机制第38-40页
        3.4 处所名词转类为动词的机制第40页
        3.5 源头、路径和目的地名词转类为动词的机制第40-41页
    4 小结第41-43页
四 汉英名动词类转变对比分析第43-55页
    1 英语名动词类转变的九大分类第43-51页
    2 认知视角下汉英名动词类转变的异同分析第51-54页
    3 小结第54-55页
五 结语第55-57页
    1 主要研究成果第55页
    2 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传媒公司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下一篇: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力双向流动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