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 自伤行为 | 第11-13页 |
1.1 自伤行为的定义 | 第11页 |
1.2 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 自伤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 | 第13-15页 |
2.1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定义 | 第13页 |
2.2 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13-15页 |
2.3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3 社会支持 | 第15-17页 |
3.1 社会支持的定义 | 第15-16页 |
3.2 社会支持的分类 | 第16页 |
3.3 社会支持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4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伤行为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3.2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2.1 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 | 第21页 |
2.2 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 | 第21-22页 |
2.3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 第22页 |
3 研究程序 | 第22-23页 |
3.1 选择、发放问卷 | 第22页 |
3.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第四部分 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1 各研究变量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3-24页 |
1.1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3页 |
1.2 自伤行为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3页 |
1.3 社会支持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3-24页 |
2 高职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2.1 高职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在自伤行为和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2.2 高职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伤行为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 第25页 |
3 高职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伤行为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 第25-26页 |
4 社会支持在高职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伤行为两者间的中介检验 | 第26-28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28-35页 |
1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8页 |
2 自伤行为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3 社会支持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4 高职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自伤行为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4.1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伤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30页 |
4.2 社会支持与自伤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4.3 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 第31页 |
5 社会支持在高职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伤行为的中介效应 | 第31-32页 |
6 教育建议 | 第32-34页 |
6.1 提升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 第32-33页 |
6.2 从多途径入手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第33页 |
6.3 增强学生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方面的指导 | 第33页 |
6.4 引导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33-34页 |
6.5 发展学生社会支持网络 | 第34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附录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