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引言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国外文献 | 第9-11页 |
| ·国内文献 | 第11-13页 |
| ·本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基础教育 | 第13页 |
| ·均等化的标准 | 第13-14页 |
| ·基础教育的均等化衡量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页 |
| ·福利经济学 | 第15-16页 |
| ·民生财政和幸福经济学 | 第16-17页 |
| 3、广东省基础教育非均等化的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 ·总体现状 | 第17-19页 |
|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差异 | 第19-22页 |
| ·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异 | 第22-23页 |
| ·基础教育师资条件差异 | 第23-26页 |
| ·教师数量差异 | 第23-24页 |
| ·教师质量差异 | 第24-26页 |
| ·基础教育产出成果差异 | 第26-27页 |
| 4、广东省基础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 ·户籍制度 | 第27-29页 |
| ·户籍制度的发展 | 第27-28页 |
| ·户籍制度对广东省城乡基础教育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基础教育管理制度 | 第29-31页 |
| ·学校等级管理制度 | 第31-32页 |
| ·财政投入体制因素 | 第32-33页 |
| ·城乡教师待遇的差别政策 | 第33页 |
| ·财政分配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谋 | 第33-35页 |
| 5、广东省基础教育非均等化的影响 | 第35-40页 |
| ·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 第35-38页 |
| ·模型 | 第35页 |
| ·变量和样本数据 | 第35-36页 |
| ·计量分析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 第38页 |
| ·社会贫富结构固定化 | 第38-40页 |
| 6、实现广东省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40-48页 |
| ·利益均衡机制 | 第40-42页 |
| ·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 第40页 |
| ·统一城乡学校配置标准 | 第40页 |
| ·统一城乡教师队伍的福利,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 第40-41页 |
| ·构建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扩大基础教育的覆盖面 | 第41页 |
|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教育资金的分配,防止部门合谋 | 第41-42页 |
| ·财政支持保障机制 | 第42-44页 |
| ·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协调机制,探索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 | 第42页 |
| ·扩大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多主体筹资机制 | 第42-43页 |
|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资金统筹管理整合机制,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 第43页 |
| ·探索建立普及基础教育的“教育券”,提高基础教育投入效果 | 第43页 |
| ·完善转移支付,建立省内各地区的帮扶政策 | 第43-44页 |
| ·绩效评价机制 | 第44-45页 |
| ·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 第44页 |
| ·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绩效评价体系 | 第44页 |
| ·强化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 第44-45页 |
| ·大力推进绩效预算管理 | 第45页 |
| ·加大宣传力度,在省内搭建绩效评价工作平台 | 第45页 |
| ·监督管理机制 | 第45-48页 |
| ·建立完善主要领导基础教育工作的考核制度 | 第45-46页 |
| ·建立全方位监督结构 | 第46页 |
| ·实施资金流向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的跟踪监督管理体系 | 第46-47页 |
| ·积极引导各社会组织,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 | 第47页 |
|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督和内部管理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