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米糠资源概况 | 第12页 |
1.2 米糠油简介及功能成分 | 第12-16页 |
1.2.1 脂肪酸 | 第12-13页 |
1.2.2 谷维素 | 第13页 |
1.2.3 甾醇 | 第13-14页 |
1.2.4 生育酚 | 第14-15页 |
1.2.5 角鲨烯 | 第15-16页 |
1.3 米糠油提取方法 | 第16-18页 |
1.3.1 水酶法 | 第16页 |
1.3.2 压榨法 | 第16-17页 |
1.3.3 溶剂浸提法 | 第17-18页 |
1.3.4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浸出法 | 第18页 |
1.4 米糠油精炼工艺 | 第18-22页 |
1.4.1 除杂 | 第19页 |
1.4.2 脱胶 | 第19-20页 |
1.4.3 脱蜡 | 第20页 |
1.4.4 脱色 | 第20-21页 |
1.4.5 脱酸 | 第21-22页 |
1.4.6 脱臭 | 第2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5.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浸提高γ-谷维素、β-谷甾醇米糠油的溶剂选择 | 第24-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2.1 γ-谷维素波长的确定及标准曲线设计 | 第27-28页 |
2.2.2 β-谷甾醇波长的确定及标准曲线设计 | 第28页 |
2.2.3 米糠主要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2.2.4 不同溶剂对米糠油提取率、γ-谷维素及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5 异丙醇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剂对米糠油提取率和γ-谷维素、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2.2.6 正己烷与异丙醇混合溶剂对米糠油提取率和γ-谷维素、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7 正己烷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剂对米糠油提取率和γ-谷维素、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8 各不同混合溶剂组提取率、γ-谷维素含量、β-谷甾醇含量三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响应面优化溶剂浸提米糠油工艺研究 | 第35-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9页 |
3.2.1 料液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浸提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浸提时间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3.2.5 响应面验证实验结果 | 第48页 |
3.2.6 米糠毛油脂肪酸组成 | 第48-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米糠油酸法脱胶工艺研究 | 第51-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2.1 磷酸盐标曲 | 第54页 |
4.2.2 磷酸添加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脱胶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4 水添加量的影响 | 第56页 |
4.2.5 脱胶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6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4.2.7 脱胶米糠油脂肪酸的组成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酶法酯化-碱炼两步脱酸工艺研究 | 第62-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2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5-87页 |
5.2.1 酶法脱酸甘油添加量对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2 酶法脱酸酶添加量对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66页 |
5.2.3 酶法脱酸温度对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4 酶法脱酸时间对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5 酶法脱酸响应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 第68-75页 |
5.2.6 响应面验证实验结果 | 第75页 |
5.2.7 碱浓度对碱炼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损失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8 碱炼温度对碱炼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损失率的影响 | 第76页 |
5.2.9 碱炼时间对碱炼脱酸效果及γ-谷维素和β-谷甾醇损失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10 碱炼脱酸响应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2.11 碱炼脱酸脱酸效果的工艺优化 | 第78-80页 |
5.2.12 碱炼脱酸过程γ-谷维素损失率影响的工艺优化 | 第80-82页 |
5.2.13 碱炼脱酸过程β-谷甾醇损失率影响的工艺优化 | 第82-85页 |
5.2.14 响应面验证实验结果 | 第85页 |
5.2.15 两种脱酸工艺效果比较 | 第85-86页 |
5.2.16 两种脱酸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86-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与创新 | 第90-92页 |
6.2.1 展望 | 第90-91页 |
6.2.2 创新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