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课堂声音现象研究
| 1 绪论 | 第1-16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6-7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关键词界定 | 第7-8页 |
| ·声音 | 第7-8页 |
| ·课堂声音 | 第8页 |
|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8-13页 |
| ·声音的研究 | 第8-10页 |
| ·课堂声音的研究 | 第10-13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 声音的概念及特性 | 第16-23页 |
| ·不同学科下的声音阐释 | 第16-20页 |
| ·现象学下的声音 | 第16-17页 |
| ·音乐学下的声音 | 第17-18页 |
| ·社会学下的声音 | 第18-20页 |
| ·声音的特性 | 第20-23页 |
| ·声音的价值性 | 第20-21页 |
| ·声音的表达性 | 第21页 |
| ·声音的平等性 | 第21-23页 |
| 3 应试课堂声音的特点及其解构 | 第23-37页 |
| ·课堂声音的异化 | 第23-25页 |
| ·学生声音的病态化 | 第23-24页 |
| ·学生声音的去个性化 | 第24页 |
| ·学生声音的过度成人化 | 第24-25页 |
| ·应试课堂声音的秩序 | 第25-27页 |
| ·课堂声音的虚假有序性 | 第25-26页 |
| ·课堂声音的极端安静性 | 第26-27页 |
| ·应试课堂声音的控制机制 | 第27-33页 |
| ·效率原则——经济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 第27-28页 |
| ·禁止原则——学校管理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 第28-29页 |
| ·真理原则——知识管理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 第29-30页 |
| ·理性原则——教育测量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 第30-31页 |
| ·身份原则——主体哲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 第31-32页 |
| ·意识化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 第32-33页 |
| ·应试课堂声音背后的教育观 | 第33-37页 |
| ·封闭的知识观 | 第33-34页 |
| ·无能的学生观 | 第34-35页 |
| ·没有学生的教学观 | 第35-37页 |
| 4 课堂声音秩序重构 | 第37-48页 |
| ·插嘴——对话的诞生 | 第37-39页 |
| ·整体——声音的复杂性 | 第39-44页 |
| ·谬误——声音的不确定性 | 第40-41页 |
| ·自组织——课堂的自然性 | 第41-43页 |
| ·混沌——声音是有序与无序的交融 | 第43-44页 |
| ·温度——声音的伦理性 | 第44-46页 |
| ·倾听——课堂生存美学 | 第46-48页 |
| 5 课堂声音对教师发声智慧的呼唤 | 第48-50页 |
| 6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摘要 | 第57-58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