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郎毓秀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郎毓秀的艺术生命轨迹 | 第13-30页 |
(一) 家庭培养 | 第13-15页 |
(二) 友情相助 | 第15-19页 |
1. 声乐的引路人——苏石林 | 第16-17页 |
2. 留学的促成者——冼星海 | 第17-18页 |
3. 民族音乐的启迪师——梅兰芳 | 第18-19页 |
(三) 留学生活 | 第19-23页 |
1. 留学比利时 | 第19-21页 |
2. 因战乱回国 | 第21-22页 |
3. 留学美国 | 第22-23页 |
(四) 报效祖国 | 第23-30页 |
1. 出任华西大学音乐系主任 | 第23页 |
2. 在前线为战士们歌唱 | 第23-24页 |
3. 出国巡演为国争光 | 第24-25页 |
4. 翻译名著以度禁唱时光 | 第25-26页 |
5. 六十岁高龄举办十七场告别舞台音乐会 | 第26-27页 |
6. “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 第27-30页 |
二、郎毓秀的声乐演唱分析 | 第30-37页 |
(一) 西洋的发声基础 | 第30-33页 |
1. 气息的正确运用 | 第31-32页 |
2. 共鸣的正确运用 | 第32页 |
3. 语言的正确运用 | 第32-33页 |
(二) 中西结合的唱法 | 第33-34页 |
(三) 情感充沛的表演 | 第34-37页 |
三、郎毓秀的声乐教学方法 | 第37-43页 |
(一) 重视基础的发声训练 | 第37-38页 |
(二) 强调语言的准确把握 | 第38-40页 |
(三) 运用情感的真实表达 | 第40页 |
(四) 接受舞台的实际检验 | 第40-41页 |
(五) 关注伴奏的重要作用 | 第41-43页 |
四、郎毓秀的声乐艺术贡献 | 第43-49页 |
(一) 四大女高音的声誉 | 第43页 |
(二) 丰富的声乐理论著述 | 第43-46页 |
(三) 声乐的教学成就显著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