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昆腔音乐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 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 昆腔、昆曲、昆剧等概念的厘定 | 第9-12页 |
2. 婺剧与婺剧昆腔 | 第12-14页 |
3. 保护与传承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文献资料法 | 第15-16页 |
2. 田野调查法 | 第16页 |
3. 音乐形态分析法 | 第16页 |
4. 比较研究法 | 第16-17页 |
一、婺剧昆腔的历史形态 | 第17-30页 |
(一) 昆腔的历史发展 | 第17-21页 |
1. 吴歈昆山调阶段 | 第17-18页 |
2. 曲唱昆山腔阶段 | 第18-19页 |
3. 剧唱昆山腔阶段 | 第19-20页 |
4. 水磨昆山腔阶段 | 第20-21页 |
(二) 昆腔入浙后的传播与发展 | 第21-30页 |
1. 昆腔的传入 | 第22-24页 |
2. 昆腔的传承与发展 | 第24-29页 |
3. 婺剧昆腔的形成 | 第29-30页 |
二、婺剧昆腔的演唱形态 | 第30-41页 |
(一) 唱腔与角色 | 第30-33页 |
1. 音乐唱腔 | 第31-32页 |
2. 行当角色 | 第32-33页 |
(二) 语音 | 第33-36页 |
1. 金华方言的特点 | 第34页 |
2. 婺剧昆腔与苏昆唱词的不同 | 第34-36页 |
(三) 剧目与表演 | 第36-41页 |
1. 演唱剧目 | 第36-37页 |
2. 舞台演出 | 第37-41页 |
三、婺剧昆腔的演奏形态 | 第41-57页 |
(一) 伴奏乐器与乐队 | 第41-48页 |
1. 伴奏乐器 | 第41-46页 |
2. 乐队编制 | 第46-48页 |
(二) 曲牌音乐 | 第48-57页 |
1. 曲牌运用的特点 | 第48-49页 |
2. 婺剧昆腔曲牌的使用 | 第49-51页 |
3. 曲牌音乐分析 | 第51-57页 |
四、婺剧昆腔的艺术特色 | 第57-63页 |
结语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