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乌拉满族现存音乐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过程 | 第11页 |
四、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成果 | 第12页 |
注释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乌拉满族音乐的人文环境 | 第13-17页 |
一、乌拉满族的历史沿革 | 第13页 |
二、乌拉满族的宗教信仰 | 第13-14页 |
三、乌拉满族的民俗文化 | 第14-15页 |
注释 | 第15-17页 |
第三章 乌拉满族音乐的发展与分布 | 第17-22页 |
一、乌拉满族音乐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一) 古代萌芽期 | 第17页 |
(二) 清代鼎盛期 | 第17-18页 |
(三) 十年浩劫期 | 第18页 |
(四) 复苏拯救期 | 第18-19页 |
二、乌拉满族音乐的地域分布 | 第19-20页 |
(一) 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 | 第19-20页 |
(二) 九台莽卡满族乡 | 第20页 |
(三) 土城子满族乡渔楼村 | 第20页 |
(四) 土城子满族乡乜司马村 | 第20页 |
注释 | 第20-22页 |
第四章 乌拉满族音乐的分类及风格 | 第22-51页 |
一、乌拉满族祭祀音乐 | 第22-31页 |
(一) 乌拉满族祭祀中神歌的唱词内容 | 第22页 |
(二) 乌拉满族祭祀中神歌的演唱形式 | 第22-26页 |
(三) 乌拉满族祭祀中神歌的演唱特征 | 第26页 |
(四) 乌拉满族祭祀中神歌的曲调特征 | 第26页 |
(五) 乌拉满族祭祀中神歌的鼓点特征 | 第26-28页 |
(五) 乌拉满族祭祀的乐器 | 第28-30页 |
(六) 乌拉满族祭祀音乐的价值 | 第30-31页 |
二、乌拉满族歌舞表演 | 第31-40页 |
(一) 乌拉满族传统莽式舞 | 第32页 |
(二) 乌拉满族常氏单鼓舞 | 第32-33页 |
(三) 笊篱姑姑舞 | 第33页 |
(四) 乌拉满族大秧歌 | 第33-40页 |
三、乌拉曲艺说唱音乐 | 第40-42页 |
(一) 子弟书 | 第40-41页 |
(二) 八角鼓 | 第41页 |
(三) 乌拉满族说部 | 第41-42页 |
四、乌拉民间歌曲 | 第42-50页 |
(一) 乌拉街摇篮曲 | 第42-45页 |
(二) 乌拉街生活风俗歌 | 第45-47页 |
(三) 乌拉街童谣歌 | 第47-50页 |
注释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乌拉满族音乐与当地姊妹艺术的关系 | 第51-54页 |
一、乌拉满族音乐与吉剧 | 第51-52页 |
(一) 满族英雄形象的塑造 | 第51页 |
(二) 满族民间故事融入剧中 | 第51-52页 |
(三) 满族宗教信仰剧中得以体现 | 第52页 |
(四) 满族歌舞与吉剧完美结合 | 第52页 |
二、乌拉满族音乐与东北二人转 | 第52-53页 |
(一) 满族曲调对二人转的影响 | 第52页 |
(二) 满族神舞对二人转的影响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乌拉满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 第54-59页 |
一、乌拉满族音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54-56页 |
(一) 乌拉满族音乐面临生存危机 | 第54-55页 |
(二) 乌拉满族音乐面临的机遇 | 第55-56页 |
二、乌拉满族音乐传承的策略思考 | 第56-58页 |
(一) 建立乌拉满族音乐信息库 | 第56页 |
(二) 促进乌拉满族音乐进课堂 | 第56-57页 |
(三) 推动乌拉满族音乐再创作 | 第57页 |
(四) 实现乌拉满族音乐产业化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