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应用价值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心理学 | 第10-11页 |
(二) 教育学 | 第11页 |
(三) 音乐教育理论 | 第11-12页 |
(三) 键盘教学法 | 第12-13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四、课题的研究路径 | 第14页 |
注释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中国手风琴教育发展简史 | 第15-25页 |
一、我国手风琴教育的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 | 第15-18页 |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手风琴教育的发展 | 第18-22页 |
(一) 中国手风琴教育的初步兴起(1949~1966) | 第18-19页 |
(二) “文革”时期手风琴艺术的再发展(1966~1976) | 第19-20页 |
(三) 中国手风琴教育的繁荣时期(1976~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 第20-22页 |
三、中国手风琴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两极化发展时期(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22-24页 |
注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研究 | 第25-33页 |
一、手风琴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 | 第25-26页 |
二、手风琴普及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 第26-27页 |
(一) 素质、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 | 第26-27页 |
(二) 普及音乐教育中的手风琴普及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 第27页 |
三、对我国手风琴普及教育现状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 第27-32页 |
(一) 手风琴普及教育必须植根于大众文化土壤 | 第28-29页 |
(二) 考级之痛——因考级及考级教材引发的问题 | 第29-30页 |
(三) 盲目追求乐器的工艺性,忽视情感表达在音乐活动中的地位 | 第30-31页 |
(四)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规范教学的先决条件 | 第31-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 第33-43页 |
一、以学生年龄为主要依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 | 第33-36页 |
(一) 以集体课为主的儿童手风琴教学形式 | 第33-35页 |
(二) 成人及中、高级程度学生采取的教学形式 | 第35-36页 |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符合普及教育的要求 | 第36-40页 |
(一) 手风琴演奏技术的教学是其他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 | 第36-37页 |
(二) 在学习识谱的同时学习基础乐理及进行视唱练耳训练 | 第37页 |
(三) 从相关音乐知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与表现音乐 | 第37-38页 |
(四) 演奏与欣赏相结合,并可根据学生能力适当融入和声与曲式结构等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 | 第38-39页 |
(五) 重奏练习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 第39-40页 |
三、多种教具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趣味性 | 第40页 |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与总结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