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二)茶文化课程的研究 | 第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一、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三)社会交互理论 | 第19页 |
(四)课程理论 | 第19-20页 |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 第20-24页 |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素 | 第20-21页 |
(二)交互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茶文化课常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34页 |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24-28页 |
(一)问卷法 | 第24-26页 |
(二)观察法 | 第26-28页 |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8-34页 |
(一)茶文化课程现状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28页 |
(二)茶文化课程调查资料分析 | 第28-32页 |
(三)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茶文化课程中方案设计 | 第34-38页 |
一、设计的总体目标 | 第34页 |
(一)交互式教学设计的认知目标 | 第34页 |
(二)交互式教学设计的情感目标 | 第34页 |
(三)交互式教学设计的能力目标 | 第34页 |
二、设计的主要原则 | 第34-36页 |
(一)自主原则 | 第35页 |
(二)主体原则 | 第35页 |
(三)合作原则 | 第35页 |
(四)激励原则 | 第35-36页 |
三、设计的操作思路 | 第36-38页 |
(一)基于问题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操作思路 | 第36页 |
(二)基于活动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操作思路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茶文化课程中交互式教学活动的方案实施 | 第38-48页 |
一、实施内容的选择 | 第38页 |
(一)实施内容 | 第38页 |
(二)选择实施内容的原因 | 第38页 |
二、实施过程的设计 | 第38-46页 |
(一)基于问题的交互式教学 | 第39-42页 |
(二)基于活动的交互式教学 | 第42-46页 |
三、实施的效果测评 | 第46-48页 |
(一)效果测评的有效性分析 | 第46页 |
(二)效果测评内容及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研究结语 | 第48-5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提高茶文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 第48页 |
(二)交互式教学能够促进茶文化课程中师生和生生的交互 | 第48页 |
(三)茶文化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 | 第48-49页 |
二、研究局限 | 第49-50页 |
(一)知识水平与能力方面的局限 | 第49页 |
(二)研究课程内容的局限 | 第49页 |
(三)研究有待深入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一 | 第52-53页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附录三 | 第54-55页 |
附录四 | 第55-56页 |
附录五 | 第56-57页 |
附录六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