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法论文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中动结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4页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20-22页
   ·文献综述第22-28页
     ·国外对中动结构研究的状况第22-25页
     ·国内对中动结构研究的状况第25-27页
     ·文献综述小结及评价第27-28页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28-29页
   ·指导理论第29-30页
     ·语言类型学理论第29-30页
     ·论元结构理论第30页
   ·研究方法第30-31页
     ·采用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30-31页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第31页
   ·语料的来源第31-32页
     ·自建双语语料库简介第31-32页
     ·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简介第32页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PKU CCL)简介第32页
   ·论文组织第32-34页
第二章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中动结构的实证研究第34-56页
   ·英汉双语语料库的建立第34-36页
     ·英汉双语语料的收集第34-35页
     ·英汉双语语料的整理第35-36页
     ·语料的标注第36页
   ·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第36-38页
   ·英、汉语中动结构的对应及分布第38-45页
     ·英、汉语中动结构的对应情况第38-41页
     ·英、汉中动结构的分布第41-44页
     ·英、汉中动结构分布对比第44-45页
   ·英、汉中动结构的动词类型语料考察第45-52页
     ·对英语中动结构的动词类型语料考察第45-47页
     ·对汉语中动结构的动词类型考察第47-51页
     ·英、汉“中动词”对比第51-52页
   ·英-汉中动结构的修饰语第52-56页
     ·英语中动结构的修饰语第52-54页
     ·汉语中动结构的修饰语第54页
     ·英、汉中动结构修饰语的对比第54-56页
第三章 中动结构的重新界定第56-67页
   ·中动结构重新界定的意义第56-57页
   ·学术界以往的讨论第57-62页
     ·隐含施事论元说第57-59页
     ·情态语义特征说第59-60页
     ·动词体貌条件说第60-61页
     ·主语责任条件说第61-62页
   ·本文的观点第62页
   ·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第62-67页
     ·已有相关研究讨论第63-65页
     ·中动结构的重新界定第65-67页
第四章 中动结构的重新分类第67-85页
   ·典型与非典型中动结构第67-68页
     ·典型中动结构第67-68页
     ·非典型中动结构第68页
   ·中动结构的认知功能及特征第68-70页
     ·中动结构的认知功能第68页
     ·中动结构的特征第68-70页
   ·汉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第70-73页
   ·类指和定指中动结构第73-83页
     ·类指的中动结构第74页
     ·定指的中动结构第74-75页
     ·隐含施事的认知异同第75-76页
     ·中动结构的体验性第76-77页
     ·句首主语NP的物性特征和语义属性第77-82页
     ·类指和定指语义层级的差异第82-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汉语中动结构辨析第85-102页
   ·汉语中动结构的类型第85-86页
   ·S1:NP+V-起来+AP分析第86-94页
     ·S1:NP+V-起来+AP的句法层次第86-87页
     ·“V-起来”的构句特点及语义特征第87-94页
   ·S2:NP+AP(好/容易)-V的层次结构分析第94-97页
     ·“好-V”中“好”的分化及语义分析第94-96页
     ·“好-V”中“V”的语法特点第96-97页
   ·S3类型的中动结构第97页
   ·容易混淆的结构辨析第97-100页
     ·中动结构与意念被动句的对比分析第97-99页
     ·中动结构与作格结构的区别第99页
     ·汉语中动结构与英语难易句的关系第99-100页
   ·小结第100-102页
余论第102-106页
附录Ⅰ 北大语料库“V-起来AP”例句第106-109页
附录Ⅱ 北大语料库“好-V”例句第109-113页
附录Ⅲ COCA的成就动词和状态动词第113-114页
附录Ⅳ 北大语料库中进入中动结构的动词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23-12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
下一篇: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