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关于复杂性科学的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关于教育复杂性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复杂性科学 | 第16-2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 ·复杂与复杂性 | 第16-18页 |
| ·复杂性科学 | 第18页 |
|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 ·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 | 第20-23页 |
| ·非线性 | 第20页 |
| ·整体性 | 第20-21页 |
| ·自组织性 | 第21页 |
| ·开放性 | 第21-22页 |
| ·混沌性 | 第22-23页 |
|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意蕴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课堂管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 ·课堂管理的困境表征 | 第24-27页 |
| ·课堂管理片面追求效率 | 第24页 |
| ·课堂主体间缺乏平等 | 第24-25页 |
| ·师生关系紧张失谐 | 第25-26页 |
| ·控制型的课堂管理手段 | 第26-27页 |
| ·课堂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 ·科层制的管理倾向 | 第27-28页 |
| ·工具理性的管理倾向 | 第28页 |
| ·功利主义的管理取向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课堂管理的复杂性透视 | 第30-38页 |
| ·课堂管理主体的复杂性 | 第30-32页 |
| ·教师人格特征的多样性 | 第30-31页 |
| ·学生自身发展的多元性 | 第31页 |
| ·课堂管理主体的互变性 | 第31-32页 |
| ·课堂管理目标的复杂性 | 第32-34页 |
| ·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 ·课堂教学目标的非平衡性 | 第33-34页 |
| ·课堂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 第34-35页 |
| ·个体学习的自组织性 | 第34页 |
| ·教学过程的不可逆性 | 第34-35页 |
| ·课堂学习环境的复杂性 | 第35-38页 |
| ·课堂学习环境组分的复杂性 | 第35-36页 |
| ·课堂学习环境的开放性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复杂性视角下的课堂管理路径分析 | 第38-46页 |
| ·课堂管理思路的转变 | 第38-39页 |
| ·打破限制性思维,采取主动创造性思维 | 第38-39页 |
| ·摒弃线性思维,坚持动态生成性思维 | 第39页 |
| ·超越点状思维,倡导整体性思维 | 第39页 |
|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 第39-42页 |
| ·学生的自组织性 | 第40页 |
| ·教师应关爱并尊重学生 | 第40-41页 |
| ·实现师生间的平等 | 第41-42页 |
| ·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调整 | 第42-43页 |
| ·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 第42页 |
| ·突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 第42-43页 |
| ·强调课堂教学的非线性 | 第43页 |
| ·课堂环境的构建 | 第43-46页 |
| ·整体优化课堂的物理环境 | 第44页 |
| ·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