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意义 | 第10-11页 |
·对《内经》隐喻翻译的意义 | 第11页 |
·中医典籍的翻译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2-25页 |
1 《内经》英译概况及其隐喻翻译 | 第12-14页 |
·《内经》现存译本 | 第12-13页 |
·《内经》修辞翻译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译本对比分析角度 | 第13-14页 |
·翻译策略角度 | 第14页 |
2 隐喻及《内经》隐喻 | 第14-19页 |
·西方隐喻研究简介 | 第14-16页 |
·国内隐喻研究简介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内经》隐喻 | 第17-19页 |
·中医语言特点 | 第17-18页 |
·《内经》隐喻特点 | 第18-19页 |
·来自于自然 | 第18页 |
·来自于生活 | 第18-19页 |
·来自于政治军事 | 第19页 |
·《内经》隐喻主要句式 | 第19页 |
3 概念整合理论 | 第19-23页 |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 第19-21页 |
·概念整合理论的观点 | 第19-20页 |
·概念整合理论的心理空间 | 第20页 |
·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原则 | 第20-21页 |
·概念整合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 | 第21页 |
·概念整合理论下三大翻译系统 | 第21-23页 |
·概念整合理论对《内经》隐喻翻译的适应性 | 第23页 |
4 平行语料库 | 第23-25页 |
·简介 | 第23-24页 |
·《内经》语料库研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文本 | 第25页 |
·李本 | 第25页 |
·威本 | 第25页 |
·译本选择原因 | 第25-26页 |
·译者学术背景不同 | 第25页 |
·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不同 | 第25-26页 |
·目标读者群差异 | 第26页 |
·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相当 | 第26页 |
2 研究工具和方法介绍 | 第26-28页 |
·利用Ultra Edit v18.00对齐标注汉语语料 | 第26-27页 |
·利用ParaConc(Demo)检索汉语语料 | 第27-28页 |
3 研究过程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50页 |
1 《内经》隐喻句统计 | 第29-30页 |
·隐喻句篇章统计 | 第29页 |
·隐喻形式统计 | 第29-30页 |
2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内经》隐喻分析 | 第30-48页 |
·概念整合理论对《内经》隐喻的启示 | 第30-31页 |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内经》隐喻句英译实例分析 | 第31-48页 |
·隐喻形式角度 | 第31-43页 |
·以物喻物 | 第31-39页 |
·以人喻物 | 第39-42页 |
·以物喻人 | 第42-43页 |
·句子成分角度 | 第43-48页 |
·作定语 | 第43-44页 |
·作宾语 | 第44-45页 |
·作表语 | 第45-47页 |
·作补语 | 第47-48页 |
3 译例总结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1 主要发现 | 第50页 |
·概念整合理论对古籍隐喻翻译的解释力 | 第50页 |
·概念整合理论原则下译文的优劣 | 第50页 |
2 研究局限 | 第50-52页 |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研究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