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学术背景 | 第11-12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存在不足 | 第15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EEDI公式及基本概念 | 第17-36页 |
·能效设计指数EEDI计算公式 | 第17-24页 |
·定义 | 第17-18页 |
·EEDI公式及含义 | 第18-22页 |
·EEDI计算公式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EEDI值说明 | 第23-24页 |
·能效设计指数基线公式 | 第24-29页 |
·MEPC 58/4/8 | 第25-27页 |
·GHG-WG 2/2/7 | 第27-29页 |
·影响船舶EEDI的因素分析 | 第29-35页 |
·航速V和容量Capacity的敏感性分析 | 第29-32页 |
·空船重量敏感性分析 | 第32-33页 |
·机型因子分析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现有EEDI公式对江海直达船型的适应性分析 | 第36-52页 |
·江海直达船特点介绍 | 第36-39页 |
·我国江海直达船主要航线 | 第36页 |
·航道条件对江海直达船舶的限制 | 第36-37页 |
·主要江海直达船船型 | 第37-38页 |
·江海直达船特点 | 第38-39页 |
·江海直达船现状评估 | 第39-45页 |
·我国江海直达船现状 | 第39-40页 |
·单机型船舶和双机型船舶区别 | 第40-41页 |
·L/B与EEDI差值的关系 | 第41-42页 |
·B/T与EEDI差值的关系 | 第42-44页 |
·俄罗斯江海直达船现状 | 第44-45页 |
·现计算公式用于计算江海直达船的不足之处 | 第45-49页 |
·关于江水和海水密度差 | 第46页 |
·对功率的定义 | 第46页 |
·对船速的考虑 | 第46-48页 |
·容量Capacity被用于取巧及其对多用途船的不公 | 第48-49页 |
·针对我国江海直达船的EEDI公式及基线的建议 | 第49-51页 |
·针对我国江海直达船的EEDI计算公式 | 第49-51页 |
·我国江海直达船基线建议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江海直达船降低EEDI的途径及EEDI计算程序开发 | 第52-64页 |
·江海直达船降低EEDI的途径 | 第52-55页 |
·机桨选择及废热回收系统 | 第52-53页 |
·柴油机负荷 | 第53-54页 |
·设计航速 | 第54页 |
·载重量及其它 | 第54-55页 |
·对我国江海直达船的设计建议 | 第55-60页 |
·关于变吃水船吃水的限制 | 第55-58页 |
·对载重量的限制 | 第58-59页 |
·对航速的限制 | 第59-60页 |
·EEDI计算程序开发 | 第60-63页 |
·VB程序设计语言 | 第60-61页 |
·江海直达船EEDI计算程序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总结 | 第64-65页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