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12页
  一、研究目的第12页
  二、研究方法第12页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结构框架第12-16页
  一、研究思路第12页
  二、结构框架第12-15页
  三、本文的创新及不足第15-16页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第16-25页
 第一节 并购的概念和分类第16-18页
  一、并购相关概念第16-17页
  二、并购的分类第17-18页
 第二节 并购理论基础第18-25页
  一、效率理论第18-20页
  二、委托代理理论第20-21页
  三、市场势力理论第21-22页
  四、信息与信号理论第22页
  五、交易费用理论第22-23页
  六、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第23页
  七、“掏空和支持”理论第23-25页
第三章 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述评第25-31页
 第一节 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一、事件研究法第25页
  二、会计研究法第25-26页
 第二节 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述评第26-31页
  一、国外研究述评第26-28页
  二、国内研究述评第28-31页
第四章 我国并购市场股权分置制度背景分析第31-40页
 第一节 股权分置概述第31-34页
  一、股权分置的由来第31-32页
  二、股权分置的弊端第32页
  三、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第32-34页
 第二节 股权分置下我国并购市场主要特征第34-36页
  一、资源配置劣化,多投机性、财务性并购第34-35页
  二、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第35页
  三、非公允的关联交易盛行第35-36页
  四、控制权转移低效、国有资产流失第36页
 第三节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并购市场主要特征第36-40页
  一、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剧增第36-37页
  二、战略性的产业整合将成为并购的主要动机第37-38页
  三、各方利益趋向一致,公司并购行为更加理性第38页
  四、“全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公允的关联并购第38-39页
  五、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多样化第39-40页
第五章 上市公司长期并购绩效实证分析第40-60页
 第一节 研究假设第40-43页
  一、股改前和股改后并购总体第40-41页
  二、股改前和股改后不同关联属性的并购第41-42页
  三、股改前和股改后不同性质的企业并购第42-43页
 第二节 研究设计第43-48页
  一、现金流量绩效评价分析第44-45页
  二、现金流量指标选取第45-47页
  三、因子分析模型第47-48页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样本统计第48-51页
  一、数据来源第48-49页
  二、样本选取第49-50页
  三、样本描述第50-51页
 第四节 上市公司长期并购绩效实证分析第51-60页
  一、因子分析前提检验第51页
  二、提取公共因子第51-53页
  三、构建绩效评价模型第53-55页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第55-60页
第六章 本文结论及对策研究第60-67页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第60-61页
 第二节 对策研究第61-67页
  一、政府部门的对策研究第61-62页
  二、监管部门的对策研究第62-64页
  三、上市公司的对策研究第64-66页
  四、原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对策研究第66页
  五、中介机构的对策研究第66-67页
附录A第67-76页
附录B第76-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绩效与管理层薪酬契约
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以烟草商业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