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前言 | 第14页 |
| ·强化传热技术 | 第14-17页 |
| ·强化传热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 ·强化传热的机理 | 第16-17页 |
| ·湍流强化 | 第16-17页 |
| ·层流强化 | 第17页 |
| ·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 | 第17-27页 |
| ·强化传热的方法 | 第17页 |
| ·强化传热技术的种类 | 第17-24页 |
| ·管程强化传热技术 | 第18-22页 |
| ·壳程强化传热技术 | 第22-24页 |
| ·管内插入物强化技术 | 第24-26页 |
| ·扭带强化传热技术 | 第24-25页 |
| ·旋流片强化传热 | 第25-26页 |
| ·复合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 第26-27页 |
| ·自然对流换热 | 第27-28页 |
| ·相变传热强化技术 | 第28-30页 |
| ·冷凝传热 | 第28-29页 |
| ·沸腾传热 | 第29-30页 |
| ·糖厂换热器发展概述 | 第30页 |
|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实验流程与数据处理 | 第32-45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实验流程与装置 | 第32-34页 |
|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 ·实验测量方法及主要仪器 | 第35-37页 |
| ·温度的采集 | 第35-36页 |
| ·流量计的校正 | 第36页 |
| ·糖液锤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43页 |
| ·定性温度 | 第37-38页 |
| ·冷却水的流量 | 第38页 |
| ·对数平均温差 | 第38页 |
| ·系统热负荷 | 第38-39页 |
| ·壁温的估算 | 第39-40页 |
| ·总传热系数 | 第40页 |
| ·管外传热系数计算 | 第40-41页 |
| ·管内传热系数 | 第41-42页 |
| ·格拉晓夫数 | 第42页 |
| ·瑞利数 | 第42页 |
| ·努赛尔数 | 第42-43页 |
| ·误差分析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水介质下自然对流及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 第45-54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水介质下的自然对流实验研究 | 第45-50页 |
| ·光滑圆管自然对流实验值与经验值的对比 | 第45-46页 |
| ·光滑管内插入旋流片个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缩放管内插入旋流片个数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旋流片旋转角度对自然对流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水介质下自然对流的流动沸腾实验研究 | 第50-52页 |
| ·光滑管内的沸腾实验分析 | 第50-51页 |
| ·缩放管内自然对流的流动沸腾实验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糖液介质下光滑管以及缩放管的自然对流和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 第54-63页 |
| ·引言 | 第54-55页 |
| ·糖厂预热段的传热实验研究 | 第55-58页 |
| ·普通光滑管自然对流阶段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缩放管自然对流阶段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 ·糖液的流动沸腾实验 | 第58-61页 |
| ·光滑管内插入旋流片后对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缩放管内插入旋流片后对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旋流片旋转角度对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糖厂预热器中急扩加速流缩放管的工业化实验研究 | 第63-69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糖厂预热器装置及主要工艺流程 | 第63-66页 |
| ·预热器的尺寸 | 第65页 |
| ·预热阶段的主要工艺流程 | 第65-66页 |
| ·常规光滑管换热器与急扩加速流缩放管换热器的效果对比 | 第66-67页 |
| ·预热器节汽计算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