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 选题 | 第9-10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 1. 对冲突理论演变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 对师生冲突的研究 | 第11-13页 |
|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3页 |
| (三) 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 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3.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内涵 | 第14-19页 |
| (一) 冲突 | 第14-16页 |
| 1. 冲突的涵义 | 第14-15页 |
| 2. 冲突的特点 | 第15页 |
| 3. 冲突观念的嬗变 | 第15-16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 | 第16-19页 |
| 1. 辅导员的界定 | 第16-17页 |
| 2. 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定义 | 第17页 |
| 3. 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特点 | 第17-18页 |
| 4. 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影响 | 第18-19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类型 | 第19-21页 |
| (一) 情感冲突 | 第19页 |
| 1. 情感表达方式的错位 | 第19页 |
| 2. 情感满足的消极体验 | 第19页 |
| (二) 价值观念冲突 | 第19-20页 |
| 1. 角色定位的模糊 | 第19-20页 |
| 2. 换位思考的困难 | 第20页 |
| (三) 利益冲突 | 第20-21页 |
| 1. 学生利益诉求意识的觉醒 | 第20页 |
| 2. 辅导员对学生利益诉求的漠视 | 第20-21页 |
| 3. 学生群体合理需要的难以满足 | 第21页 |
| 三、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成因 | 第21-26页 |
| (一) 辅导员维度 | 第21-23页 |
| 1. 责任意识的弱化 | 第21页 |
| 2. 沟通技能的低下 | 第21-22页 |
| 3. 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 第22页 |
| 4. 职业倦怠的生成 | 第22页 |
| 5. 利益“分配”的不公 | 第22-23页 |
| (二) 学生维度 | 第23-24页 |
| 1. 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23页 |
| 2. 个性化的追求 | 第23页 |
| 3. 信任感的降低 | 第23页 |
| 4. “消费主义”的滋生 | 第23-24页 |
| (三) 家庭维度 | 第24页 |
| 1. 家庭教育的偏颇 | 第24页 |
| 2. “瓷器时代”家庭的影响 | 第24页 |
| (四) 学校维度 | 第24-25页 |
| 1. 学生数量的与日俱增 | 第24-25页 |
| 2. 辅导员队伍的日渐萎缩 | 第25页 |
| (五) 社会维度 | 第25-26页 |
| 1. 城市化的影响 | 第25页 |
| 2. 电子媒介的影响 | 第25-26页 |
| 3.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26页 |
| 四、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管理 | 第26-34页 |
| (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预防 | 第26-29页 |
| 1. 建设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 第26-27页 |
| 2. 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 第27页 |
| 3. 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 第27-28页 |
| 4. 强化辅导员的“公正”意识 | 第28页 |
| 5. 健全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机制 | 第28-29页 |
| 6. 建立健全冲突管理预警机制 | 第29页 |
| (二)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处理 | 第29-32页 |
| 1. 领导适时介入 | 第29-30页 |
| 2. 实施真诚沟通 | 第30页 |
| 3. 讲究化解艺术 | 第30-31页 |
| 4. 力防“波纹”效应 | 第31-32页 |
| (三)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冲突的利用 | 第32-34页 |
| 1. 适时宣泄消极情绪 | 第32页 |
| 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第32-33页 |
| 3. 培养学生独立个性 | 第33页 |
| 4. 完善规范和制度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