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的初步鉴定与高三尖杉酯碱发酵条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3页 |
| 1.前言 | 第13-29页 |
| ·海南粗榧简介 | 第13页 |
| ·海南粗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4-15页 |
| ·苯丙素类化合物 | 第15页 |
| ·木脂素类化合物 | 第15页 |
| ·其他成分 | 第15页 |
| ·植物内生菌及其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15-16页 |
| ·植物内生真菌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机制 | 第16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 | 第16-18页 |
| ·植物内生菌的活性代谢产物及其药用价值 | 第18-25页 |
| ·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 ·材料 | 第29-30页 |
| ·菌种 | 第29页 |
| ·仪器 | 第29-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 ·种子培养基 | 第30页 |
| ·斜面保藏培养基 | 第30页 |
| ·产孢诱导培养基 | 第30-31页 |
| ·发酵基础培养基 | 第31页 |
| ·补充培养基Ⅰ | 第31页 |
| ·补充培养基Ⅱ | 第31页 |
| ·氨基酸溶液 | 第31页 |
| ·菌株CH1307的初步分类鉴定 | 第31-32页 |
| ·插片培养 | 第31页 |
| ·产孢诱导 | 第31-32页 |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页 |
| ·培养方法 | 第32页 |
| ·菌种活化 | 第32页 |
| ·基础发酵 | 第32页 |
| ·添加补充培养基Ⅰ继续发酵 | 第32页 |
| ·添加补充培养基Ⅱ继续发酵 | 第32页 |
| ·菌株CH1307代谢产物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 | 第32-33页 |
| ·发酵液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 | 第32-33页 |
| ·菌丝体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 | 第33页 |
| ·HPLC-MS检测产物中的高三尖杉酯碱类物质 | 第33页 |
| ·代谢产物中高三尖杉酯碱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HPLC色谱检测条件 | 第33页 |
| ·HPLC标准品贮备液的配制 | 第33-34页 |
| ·HPLC测定代谢产物中高三尖杉酯碱含量 | 第34页 |
| ·发酵单因素试验 | 第34页 |
| ·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 第34-36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页 |
| ·培养时间对细胞生长量及高三尖杉酯碱产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 第34-35页 |
| ·模型拟合和验证 | 第35-36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36-66页 |
| ·菌株CH1307的初步鉴定 | 第36-42页 |
| ·菌落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 ·液体培养特征 | 第37页 |
| ·显微形态特征 | 第37-40页 |
| ·产孢诱导结果 | 第40-41页 |
| ·生化鉴定结果 | 第41页 |
| ·18S rRNA分子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 ·ITS测序比对结果 | 第42页 |
| ·代谢产物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 | 第42-43页 |
| ·发酵液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42-43页 |
| ·菌丝体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43页 |
| ·代谢产物的LC-MS鉴定 | 第43-45页 |
| ·代谢产物中高三尖杉酯碱含量测定 | 第45-48页 |
| ·HPLC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6-47页 |
| ·仪器精密度 | 第47页 |
| ·重复性 | 第47页 |
| ·稳定性 | 第47-48页 |
| ·回收率 | 第48页 |
|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48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8-49页 |
| ·菌株的产碱规律 | 第49-50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50-61页 |
| ·碳源种类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碳源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发酵起始pH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55-57页 |
| ·装液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添加部分前体物质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第61-66页 |
|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统计检验 | 第61-64页 |
|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响应面分析 | 第64-66页 |
| 4. 讨论 | 第66-69页 |
| ·关于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66页 |
| ·关于发酵条件优化 | 第66-67页 |
| ·关于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提取 | 第67页 |
| ·关于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的检测 | 第67-68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8-69页 |
| 5. 结论 | 第69-71页 |
| ·菌株CH1307的形态学特征 | 第69页 |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69页 |
| ·最佳发酵培养条件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课题受资助情况 | 第79页 |
| 参与科研情况 | 第79页 |
| 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