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0 前言 | 第9-15页 |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9-10页 |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度量形容词及“高/深”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粘合式体词性偏正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语料来源、图表和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语料来源说明 | 第13页 |
·表格说明 | 第13-14页 |
·图片说明 | 第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1 “高/深”与N形成粘合式定中组配的基本情况 | 第15-20页 |
·组配式中N的收集与分类 | 第15页 |
·“高/深+N”组配的四种情况 | 第15-18页 |
·N与“高/深”组配的不平衡表现 | 第18-20页 |
·N在数量上的不平衡 | 第18页 |
·N在种类上的不平衡 | 第18页 |
·N在音节上的不平衡 | 第18-20页 |
2 “高/深”的语义特征及其提供的语义接口 | 第20-36页 |
·词典对“高/深”的相关释义 | 第20-21页 |
·《现代汉语词典》对“高/深”形容词用法的解释 | 第20页 |
·《汉语大词典》对“高/深”形容词用法的解释 | 第20页 |
·两个观察角度和两种语义特征 | 第20-21页 |
·根据词典和语料库从空间实体层面观察“高/深”的基本语义特征 | 第21-27页 |
·“高/深”的细节性语义特征及其形式证明 | 第27-33页 |
·“高/深”的细节性语义特征 | 第27-30页 |
·“高/深+N+上/里”对细节性语义属性的显现 | 第30-33页 |
·“高/深”提供的语义接口及示意图 | 第33-36页 |
3 “高/深+N”组配的语义对接及其他允准条件 | 第36-54页 |
·组配的首要允准条件:N的语义细节与“高/深”的语义接口必须对接 | 第36-42页 |
·N的语义细节与“高/深”的基本语义接口的对接 | 第36-38页 |
·N的语义细节与“高/深”的细节性语义接口的对接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语义对接对“高/深+N”组配式成活性的管控 | 第42-45页 |
·组配的语义对接要求一:至少需要满足四个语义对接式 | 第44页 |
·组配的语义对接要求二:与基本语义接口的完全对接 | 第44-45页 |
·组配的语义对接要求三:至少满足一个细节性语义接口 | 第45页 |
·语义对接对“高/深+N”组配式自足性的管控 | 第45-51页 |
·语义对接对"高+N_面"组配式自足性的管控 | 第46-47页 |
·语义对接对"深+N_季"组配式自足性的管控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组配的其他允准条件:韵律及次范畴化的要求 | 第51-54页 |
·允准条件二:符合韵律要求 | 第51-52页 |
·允准条件三:符合次范畴化的要求 | 第52页 |
·组配式中“高/深”次范畴化能力的差别 | 第52-54页 |
4 “高/深+N”组配的功能与价值考察 | 第54-67页 |
·“高/深+N”组配式的句法功能及其倾向性 | 第55-59页 |
·“高/深+N”组配式的五大主要句法功能 | 第55-56页 |
·“高/深+N”句法功能的倾向性表现 | 第56-59页 |
·组配式的句法功能与“高/深”的语义功能的协同 | 第59页 |
·“高/深+N”组配式的句法功能与语用功能的协同 | 第59-62页 |
·“高/深+N”的主宾语功能与指称功能的适配性 | 第60页 |
·“高/深+N”的定状语功能与修饰功能的适配性 | 第60-61页 |
·“高/深+N”的谓语功能与述谓功能的适配性 | 第61页 |
·各小类“高/深+N”组配式的语用功能倾向性 | 第61-62页 |
·“高/深”的定/谓语功能及与N组配时的解读选择 | 第62-63页 |
·“高+N”与“深+N”的语用价值比较 | 第63-67页 |
·“高+N”与“深+N”的使用频率与倾向性对比 | 第64-65页 |
·“深+N”比“高+N”充当处所成分的能力要强 | 第65-67页 |
5 结语 | 第67-68页 |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67页 |
·余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