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导论 | 第14-3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一) 关于教育理论“本土化” | 第16-17页 |
(二) 关于课程理论“本土化” | 第17-19页 |
(三)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与我国课程改革的关系 | 第19页 |
(四)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过程的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五)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1-22页 |
三、 研究价值 | 第22-23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22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22-2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 设计路线 | 第23-24页 |
五、 论文新意 | 第24-25页 |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24页 |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4页 |
(三) 学术观点的创新 | 第24-25页 |
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体解读 | 第25-29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形成背景 | 第25-26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 第27-28页 |
(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贡献 | 第28-29页 |
七、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3页 |
(一) 本土 | 第29-31页 |
(二) 本土化 | 第31-33页 |
第一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背景及价值 | 第33-38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合的全球化背景 | 第33-36页 |
(一) 世界的多元融合 | 第33页 |
(二) 教育领域的融合 | 第33-34页 |
(三) 艺术领域的融合 | 第34-36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价值 | 第36-38页 |
(一) 丰富和完善音乐教育理论,深化理论研究 | 第36页 |
(二) 促进音乐课程改革,探索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 第36-37页 |
(三)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 第37页 |
(四) 激发音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依据 | 第38-49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 | 第38-42页 |
(一) 引进-渗透与整合 | 第39页 |
(二) 融合-吸收与转化 | 第39-40页 |
(三) 生成―建构与创新 | 第40-42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依据 | 第42-49页 |
(一) 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和原本性的音乐观 | 第42-45页 |
(二) 文化学基础:“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理念 | 第45-46页 |
(三) 音乐学基础:以本土化为取向的发展是音乐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历程与现状 | 第49-73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学理探寻 | 第49-51页 |
(一) 重视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全面、系统考察 | 第49-50页 |
(二) 重视音乐教育实践,走进音乐教育的生活世界 | 第50页 |
(三) 重视学术研究,进入音乐教育的意义世界 | 第50-51页 |
(四) 借鉴研究范式,构建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 第51页 |
二、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 第51-56页 |
(一) 传入期 (1980-1989 年)-学习、模仿阶段 | 第52-53页 |
(二) 发展期(1990-2000)-交流、融合阶段 | 第53-54页 |
(三) 深入期(2000-现在)-创生、建构阶段 | 第54-56页 |
三、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现状 | 第56-59页 |
(一) 教育理念方面 | 第56-57页 |
(二) 教材建设方面 | 第57-58页 |
(三) 乐器制作方面 | 第58页 |
(四) 教学实践方面 | 第58-59页 |
四、 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存在问题分析 | 第59-68页 |
(一) 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肤浅 | 第64-65页 |
(二) 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本条件较差 | 第65-66页 |
(三) 实施奥尔夫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 第66-67页 |
(四) 曲解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与精髓 | 第67-68页 |
(五) 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 第68页 |
五、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融合方式 | 第68-73页 |
(一) 与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合 | 第68-70页 |
(二) 与其它音乐教学方法的融合 | 第70-71页 |
(三) 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实践研究 | 第73-92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融合 | 第73-82页 |
(一) 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 第73-75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蕴含的课程理念分析 | 第75-77页 |
(三) 奥尔夫理念与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分析 | 第77-82页 |
二、 奥尔夫教学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 第82-88页 |
(一) 实践学校的概况介绍 | 第83页 |
(二) 实践的设计与流程 | 第83-87页 |
(三)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 | 第87-88页 |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个案分析 | 第88-92页 |
(一) 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概况 | 第88页 |
(二)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缘起 | 第88-89页 |
(三)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学本土化探索 | 第89页 |
(四)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分析 | 第89-92页 |
第五章 本土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生成 | 第92-135页 |
一、 本土化教学目标的生成 | 第92-95页 |
(一) 促进音乐素养提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 第93页 |
(二) 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 第93-94页 |
(三) 培养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创造力 | 第94-95页 |
(四) 培养文化认同思想,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 第95页 |
二、 本土化教学原则的生成 | 第95-98页 |
(一) 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96-97页 |
(二) 情感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97页 |
(三) 律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97-98页 |
三、 本土化教学内容的生成 | 第98-102页 |
(一) 以方言、童谣、古诗词等为素材 | 第99-100页 |
(二) 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 | 第100-101页 |
(三) 民歌及其他民间音乐的选择 | 第101-102页 |
四、 本土化教学方法的生成 | 第102-130页 |
(一) 从节奏朗诵入手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02-105页 |
(二) 声势活动与唱歌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05-109页 |
(三) 奥尔夫乐器与歌唱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09-113页 |
(四) 突出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13-117页 |
(五) 突出实践性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17-119页 |
(六) 强调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19-123页 |
(七) 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23-127页 |
(八) 注重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方法 | 第127-130页 |
五、 本土化教学评价的生成 | 第130-132页 |
(一) 评价内容多元化 | 第130页 |
(二) 评价标准差异化 | 第130-131页 |
(三) 评价形式多样化 | 第131页 |
(四) 评价目的发展化 | 第131-132页 |
六、 本土化教学用具的生成 | 第132-135页 |
(一) 充分开发乐器种类 | 第132-133页 |
(二) 自己动手制作乐器 | 第133页 |
(三) 利用身体进行“声势”演奏 | 第133-134页 |
(四) 深入理解“元素性音乐”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和生成条件 | 第135-148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 | 第135-140页 |
(一) 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 | 第136页 |
(二) 音乐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 第136-137页 |
(三) 音乐教育环境和教学设备 | 第137-138页 |
(四) 音乐教师的整体素养 | 第138页 |
(五) 音乐理论研究的滞后 | 第138-140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生成条件 | 第140-148页 |
(一) 国家政策层面 | 第140-141页 |
(二) 社会舆论层面 | 第141-142页 |
(三) 学校氛围层面 | 第142-144页 |
(四) 教师个体层面 | 第144-145页 |
(五) 学生需求层面 | 第145-148页 |
结语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后记 | 第158-159页 |
附录 | 第159-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