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 第11-16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从有效性的角度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影响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一、 教师因素 | 第16页 |
二、 文本因素 | 第16-17页 |
三、 学生因素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具备的相关素质 | 第18-26页 |
一、 要热爱古诗文 | 第18-19页 |
二、 要有扎实的古诗文基本功 | 第19-22页 |
三、 要有个性解读古诗文文本的能力 | 第22-23页 |
四、 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 | 第23页 |
五、 要懂得灵活运用有效的古诗文教学方法 | 第23-24页 |
六、 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幽默感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当前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一、 由于某些省市中考的古诗文部分只考课内,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应试思想浓重 | 第26-27页 |
二、 教师古诗文基本功不扎实,解读古诗文文本的能力较弱,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个性解读 | 第27页 |
三、 古诗文中涉及的知识可谓包罗成象,而教师相关的知识储备却较为缺乏 | 第27-28页 |
四、 教师所用的许多教学方法未能真正提高古诗文的课堂效率 | 第28-32页 |
第五章 如何提高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素质 | 第32-42页 |
一、 端正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 第32-33页 |
二、 扎实自身古诗文学习的基本功,多读作品 | 第33-34页 |
三、 提高独立解读古诗文文本的能力 | 第34-36页 |
四、 充实相关的知识储备 | 第36-37页 |
五、 掌握有效的古诗文教学方法 | 第37-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及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