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现象”的修辞学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7页 |
一 前言 | 第7页 |
二 “于丹现象”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三 对于丹解读经典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 第11-14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有关“于丹现象”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7页 |
第二节 “于丹现象”的解说 | 第17-20页 |
第三节 与“于丹现象”相关的概念梳理 | 第20-21页 |
第四节 “于丹现象”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21-23页 |
第五节 “于丹现象”的性质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于丹解读《论语》的修辞运作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25页 |
第二节 于丹诠释经典的言语选择 | 第25-30页 |
第三节 于丹诠释经典的讲述方式选择 | 第30-37页 |
第三章 于丹对《论语》的接受特点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37页 |
第二节 于丹对接受文本的选择 | 第37-40页 |
第三节 于丹对《论语》的接受层面选择 | 第40-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