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网络依赖行为 | 第19-20页 |
·“网络依赖”的界定标准 | 第20-21页 |
·绩效与学业绩效 | 第21-22页 |
·高校行政管理 | 第22页 |
·高校学生管理 | 第22-23页 |
·论文的整体思路和架构 | 第23-26页 |
·研究范围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及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分析 | 第26-49页 |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 第26-28页 |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现状调查 | 第28-32页 |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32-37页 |
·网络依赖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32-35页 |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外因分析 | 第35-36页 |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内因分析 | 第36-37页 |
·网络依赖对高校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研究 | 第37-48页 |
·实证研究框架 | 第37-40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网络依赖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0-46页 |
·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0-44页 |
·网络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分析 | 第45-46页 |
·网络依赖对高校学生社会认同感和组织认同感的影响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对学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49-70页 |
·研究框架 | 第49-50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49-50页 |
·研究假设和方法 | 第50页 |
·网络依赖对学业压力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学业绩效的指标衡量分析 | 第52-57页 |
·网络依赖者与非依赖者的课业成绩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考试通过率 | 第52-53页 |
·每学期成绩排名 | 第53-54页 |
·每学期学绩点 | 第54-55页 |
·创新能力衡量分析 | 第55-57页 |
·大学生参与课外知识类活动的调查 | 第55-56页 |
·大学生参与校内各种社团类活动的调查 | 第56-57页 |
·分析 | 第57页 |
·学业绩效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7-66页 |
·主观因素影响作用的对比分析 | 第57-61页 |
·专业认可程度 | 第57-58页 |
·学习态度 | 第58-61页 |
·客观因素影响作用的分析 | 第61-64页 |
·班主任/辅导员的沟通频率 | 第62-63页 |
·班主任/辅导员的关注程度 | 第63页 |
·班主任/辅导员的学业建议 | 第63-64页 |
·学业绩效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64-66页 |
·不同类别网络游戏的参与对学业绩效的影响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管理对策研究 | 第70-85页 |
·对高校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防治建议 | 第70-75页 |
·网络依赖防治的误区 | 第70-71页 |
·网络依赖行为的矫治策略 | 第71-73页 |
·网络依赖行为的预防措施 | 第73-75页 |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引导性对策 | 第75-79页 |
·推进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 第75-77页 |
·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 第77-78页 |
·发扬传统的教育管理优势 | 第78页 |
·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 第78-79页 |
·对网络依赖行为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 第79-85页 |
·构建高校学生宿舍教育管理模式 | 第79-81页 |
·发展专职和兼职的网络教育管理者 | 第81页 |
·建立校园局域网网络监控系统 | 第81-83页 |
·完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网络体系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85-89页 |
·网络环境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机遇 | 第85-86页 |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 第86-8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9-91页 |
·研究总结 | 第89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89-90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附录 本次实证调查的问卷 | 第97-103页 |